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90后科学家历时123天,成功营救“迷路”卫星,彰显中国航天实力

   时间:2025-04-16 13:55:0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中国航天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太空营救行动近日被证实取得了圆满成功。一群平均年龄仅34岁的中国科学家,历经123天的艰苦努力,成功将两颗在地球200万公里外遭遇飞行异常的卫星救回预定轨道,这一壮举堪比太空中的“ICU手术”。

4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DRO-A/B两颗卫星不仅重回正轨,而且在抵达并驻留地月空间的“远距离逆行轨道(DRO)”后,已与先前发射的近地轨道卫星DRO-L建立了星间测量通信链路。这标志着中国成功构建了国际首个基于DRO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同时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低能耗地月转移。目前,DRO-B卫星已开始执行地月巡航机动任务,正向共振轨道进行可控转移。

卫星发射失利在国际航天史上并不罕见,但能在太空中成功营救卫星并使其进入预定轨道的案例却屈指可数。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营救危机,中国科研团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如何在未知且复杂的地月空间中进行精准操作,将两颗命悬一线的卫星从“悬崖边”拉回安全区?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的科学家们透露,这场太空营救行动堪称一次“极限挑战”。2024年3月13日,DRO-A/B双星组合体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由于上面级飞行异常,卫星未能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面对这一突发情况,中国科学家团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展开了一场紧张而有序的太空救援。

“这是一次长达123天的太空抢救,就像是在异地给病人做手术,而这边只有‘医生’,那边却有两个‘病人’。”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副主任王强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这次营救的难度。在历经两次近地点轨道机动补救控制和一系列关键机动后,DRO-A/B卫星终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航程超过800万公里。

这次营救行动不仅展现了中国科学家们的勇气和智慧,更彰显了中国在深空故障恢复和自主导航技术上的突破。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军表示,DRO小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在低成本深空探测方面开辟了新路径,预示着我国地月空间探索新时代的到来。

在这次营救行动中,中国科学家团队还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以飞行时间换取更大载荷重量和应急处置裕度的设计理念,并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了验证。最终,科研团队仅消耗了传统手段五分之一的燃料,就完成了地月转移及DRO低能耗入轨,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实现低能耗地月转移。

科研团队还首次验证了117万公里K频段星间微波测量通信链路,突破了地月空间大尺度星座构建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同时,这也是国际首次验证地月空间卫星跟踪卫星定轨导航的新质能力。这些突破不仅显著降低了地月空间航天器的运行成本,更为航天器高效运行开辟了新路径。

回顾这次太空营救行动,中国科学家团队展现出了卓越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他们不仅成功救回了两颗卫星,更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理论方法和工程经验。这次行动无疑将激励更多中国科学家投身于太空探索事业,为人类探索宇宙、开拓未来贡献力量。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