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迅速与燃油车市场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销量的激增上,更在于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宣传话术的层出不穷。
曾经,“针刺不起火”、“枪击不起火”以及“0自燃”等宣传词汇频繁出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广告中,成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亮点。同时,“0接管”、“放开方向盘”、“自动/无人驾驶”以及诸如“L2.9++++”等智能驾驶标签也应运而生,让人眼花缭乱。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新能源汽车爆燃事故时有发生,而智能驾驶辅助功能被滥用导致的安全事故也屡见不鲜。一些用户被新技术所鼓舞,却在缺乏充分了解和准备的情况下,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相关部门终于出手。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公号发布消息,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已被批准发布,并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新规将动力电池的“不起火、不爆炸”设定为强制性要求,相较于此前“动力电池系统在发生热失控时,车辆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的规定,此次国家标准更加严格,没有给车企留下任何缓冲时间。
这一新规的出台,无疑给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了一股降温之风。与此同时,智能驾驶领域也开始反思之前的过度宣传。鸿蒙智行等企业发起了“全民出行安全倡议”,并在线下开展智驾安全科普活动,强调规范使用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重要性。
在智能驾驶的宣传中,“L2.9”、“准L3”等非标准话术层出不穷,但无论如何标榜,这些技术仍然属于L2级辅助驾驶范畴。一旦发生事故,责任主体仍是驾驶员。宣传视频中展现的智能驾驶功能虽然丝滑流畅,但现实中的安全隐患却不容忽视。
车企们在宣传中往往夸大其词,诸如“我们就是第一梯队”、“遥遥领先”、“全球第一”等口号不绝于耳。然而,当消费者被这些宣传所迷惑,真正面对安全问题时,车企们却往往推卸责任。例如,在小米汽车发生高速碰撞爆燃事件后,相关部门发文科普智驾分级,强调车企和驾驶员都应增强安全意识。
这一系列的教训提醒我们,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安全,还是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规范使用,都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出行的安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够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