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动力电池安全升级,“最严令”究竟严在哪?

   时间:2025-04-16 18:03:2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40万辆大关,占比汽车总量达到8.9%。年内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更是高达1125万辆,占据了新注册登记数量的41.83%。这一迅猛的增长态势,无疑预示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源由传统热能向电能转变,电池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电池起火事件频发,引起了业界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从特斯拉、蔚来到比亚迪,多个知名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都曾遭遇电池起火事故,给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工信部近日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预计将于2026年7月正式实施。与现行版本相比,修订版本新增了多个安全测试项目,并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被业内誉为“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

新能源汽车电池起火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电池热失控是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与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共同成立的汽车火灾安全联合研究实验室的分析,除了交通事故和底部碰撞等情况外,电池热失控是导致新能源汽车起火的重要诱因。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上升失控,可能因不当充电行为、底部托底、剐蹭、长时间泡水等因素而触发。

为了应对电池热失控问题,修订版本对热扩散测试进行了明确和加严,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并首次强制性要求相关测试后电池“不起火、不爆炸”。这一要求的提出,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安全性能将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未来新能源汽车将完全杜绝失火爆炸事件。高速碰撞等极端情况下,仍有可能引发起火和爆炸。因此,动力电池的无热扩散技术虽然为碰撞后的人员和车辆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仍需车企和电池厂商共同努力,提升整体安全性能。

对于新国标的实施,企业端的反应各异。一些企业表示,他们早已按照无热失控的标准进行开发,能够满足新国标的要求。而一些二线电池厂则可能面临较大的改造成本压力,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新国标也将为检测认证产业和保险金融业带来新的机遇。

尽管新国标的实施将带来一定的挑战和成本压力,但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机遇和转折点。通过加强电池安全性能的研发和测试,提升整体安全水平,将有助于消除消费者的安全顾虑,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充满希望,但安全问题仍是不可忽视的挑战。只有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测试,提升整体安全性能,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繁荣发展。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