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银之杰财报曝光:多元化失利,大股东减持股价反暴涨背后有何玄机?

   时间:2025-04-16 22:39:3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银之杰(300085.SZ),这家曾经因“6倍大妖股”和“减持收割机”等标签迅速走红的上市公司,近日公布了其2024年度的财务报告,揭示了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严峻现实。

根据财报,银之杰在去年的营业收入为8.63亿元,相比前一年度下降了15.02%。同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更是录得了-1.29亿元的亏损,同比亏幅进一步扩大。这一系列的数字背后,是公司重金投入的移动信息服务业务持续亏损,以及对外投资的不断爆雷,再加上金融板块深陷巨亏,共同导致了银之杰在过去四年累计亏损高达5.22亿元的困境。

尽管公司深陷亏损的泥潭,大股东们的减持行为却从未停止。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去年实控人通过协议转让股份的方式,巧妙地迎合了市场关于借壳、重组的炒作预期,使得银之杰的股价上演了一出绝地大反弹的戏码。

银之杰的多元化之路始于2014年,公司通过频繁的并购,逐渐形成了金融信息化、移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三大业务布局。然而,从近年的财务数据来看,这一多元化战略并未能显著提升公司的业绩,反而使得原本的金融主业加速失血。财报显示,去年银之杰的三大业务板块营收全线下滑,其中金融信息技术营收下滑了38.08%,移动信息服务营收下滑了21.05%,电子商务收入也下滑了2.52%。

在银之杰的多元化布局中,2014年斥资3亿元收购的亿美软通,原本是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数据服务领域的重要布局。然而,自2021年起,亿美软通的商誉爆雷,计提商誉减值1.32亿元,重创了银之杰的业绩,导致其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此后,亿美软通更是亏损不断,从2021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

除了亿美软通外,银之杰的另一大业绩引擎——安科优选(科安数字前身)的表现也并不乐观。尽管2024年财报显示,安科优选盈利3480.43万元,但其所从事的电商业务营收却下滑了2.52%。结合银之杰在年报中提到的主营业务合计净利润为亏损9101.48万元,可以粗略估算出,公司金融信息化业务去年亏损超过1.1亿元。

除了主业多病缠身外,银之杰对东亚前海证券的投资也成为了其业绩的拖累。自2016年与东亚银行及其他出资人共同发起设立东亚前海证券以来,银之杰持股26.1%,成为其二股东。然而,东亚前海证券自成立以来,除了在2019年和2020年实现盈利外,其余年份均出现亏损。仅2021年至2024年,东亚前海证券就对银之杰的投资收益造成了超过1.4亿元的负面影响。

面对如此困境,银之杰在2023年底披露公告,拟将所持有的东亚前海证券26.1%股权进行转让,以更好地聚焦金融科技主业,优化资产结构。然而,截至目前,这一股权出售尚未有进展披露,银之杰想要成功甩掉东亚前海证券这个包袱显然并非易事。

在业绩大幅下滑的同时,公司的大股东们却纷纷选择出逃。自2021年3月起,几位创始人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大宗交易等方式进行套现。尽管2023年8月减持新规出台后,实控人在明面上暂停了减持动作,但并未打消其卖股的决心。2024年9月,银之杰的实际控制人与卓海杭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后者转让其所持有的公司7%的股权,交易总价款约为3.48亿元。

这一股份转让行为曾引发市场对大股东“绕道减持”、甚至“卖公司”的猜测。恰逢当时A股并购潮起,坊间传闻接盘方卓海杭在金融领域久负盛名,似有借壳之意。这一消息一出,银之杰的股价瞬间暴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从8.55元涨至最高66.5元,区间涨幅高达682%。

然而,此后银之杰的股价虽然回调过半,但市值泡沫仍然居高。截至最近交易日收盘,银之杰的股价报31.38元,总市值达到221.7亿元。这一系列的股价波动,让接盘方收获了巨大的浮盈,而大量跟风的投资者却不得不为此埋单。

银之杰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是真减持还是假借壳?这些问题仍悬而未决。但无论如何,银之杰的这段经历都提醒着投资者,在股市中需要保持警惕,理性投资。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