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40万辆大关,占汽车总量的8.9%,年内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更是达到了1125万辆,占比高达41.83%。这一数据无疑彰显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动力。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电池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多起新能源汽车电池起火事故频发,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消费者的深切担忧。这些事故不仅给车主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也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工信部近日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预计将于2026年7月正式实施。与现行版本相比,修订版本新增了多个安全测试项目,并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被誉为“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这一举措有望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安全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心的用车体验。
回顾近年来发生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不难发现,电池热失控是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与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共同成立的汽车火灾安全联合研究实验室分析,除了交通事故、底部碰撞等情况外,电池热失控是导致新能源汽车起火的重要诱因。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上升失控,可能因不当充电行为、底部托底、剐蹭、长时间泡水等因素触发。
为了有效遏制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修订版本对热扩散测试进行了严格规定,并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项目。这些测试旨在考察电池在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能,确保电池在热失控后能够“不起火、不爆炸”。同时,修订版本还取消了逃生时间的限定,要求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以实现绝对安全的“无热失控”。
面对新国标的严格要求,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一场淘汰赛。据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调研显示,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然而,对于二线电池厂而言,改造成本可能会超过5亿元,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新规也将催生新的机遇,促进检测认证产业的兴起,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带来千亿级市场空间。
尽管新国标的实施将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安全性,但安全问题仍需持续关注。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当下,行业还需在电池材料研发、电池管理系统优化、车辆碰撞安全设计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和用户教育同样重要,只有形成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