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天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救援行动近日被详细披露。2024年3月,两颗名为DRO-A/B的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原本计划进入地月空间的远距离逆行轨道(DRO),却因运载火箭上面级飞行异常,未能如愿进入预定轨道。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领衔的年轻科学家团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平均年龄仅为34岁,却肩负起将卫星从“死亡线”边缘拉回的重任。这场太空救援历时123天,航程超过800万千米,堪称一次太空版的“ICU手术”。
DRO轨道位于地月空间的势能高地,是连接地球、月球、深空的战略要地,具有独特的轨道特性。卫星若能在此稳定停泊,将为实现地月空间探测和资源开发提供重要支撑。然而,发射失利让这一切变得岌岌可危。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研究员张皓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团队在卫星发射前就已制定了详尽的预案,并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了充分预估。当发现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时,他们迅速启动预案,通过实施多次轨道机动补救控制,成功将DRO-A/B卫星的高度抬高到安全范围,并最终引导其进入预定任务轨道。
在这场救援行动中,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军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表示,DRO小卫星的成功救援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深空故障恢复和自主导航技术上的突破,更为低成本深空探测开辟了新路径。这次行动标志着我国地月空间探索新时代的来临。
在这次救援过程中,科研团队还实现了多个国际首次的突破。他们首次验证了卫星跟踪卫星的定轨能力,通过三星互联组网成功,实现了传统方式难以达到的高精度定轨。同时,他们还首次验证了117万公里K频段星间微波测量通信链路,突破了地月空间大尺度星座构建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救援行动中的关键节点示意图)
(科研团队成员在讨论救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