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本田纯电大降价,能否夺回合资品牌新能源市场话语权?

   时间:2025-04-17 07:46:1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本田在中国市场的一次大胆价格调整引发了广泛关注。东风本田针对其S7车型推出了“保值政策”,承诺对调价前购车的用户进行差价补偿,并提供价值23,788元的用车权益,包括智驾辅助系统升级、五年免费的Honda CONNECT4.0OTA升级及无限流量服务。

这一举措使得本田S7和广汽本田的P7车型起步售价均降至20万元以下。特别是广汽本田,对P7的19.99万元起售价赋予了特殊意义,纪念1999年第六代雅阁在中国率先投产,情怀营销效果显著。

回顾一个多月前,东风本田S7以25.99万元的起售价上市时,曾遭遇媒体和市场的广泛质疑,被认为定价过高,脱离了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然而,仅仅一个多月后,两大本田品牌联合宣布降价6万元,这一快速转身让业界震惊。

业界对于本田此次价格调整的幕后动机充满好奇。为何在明知市场反应不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高价上市?尽管定价需要双方股东协商,但最终决定权在本田手中。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南北本田为了制造话题和流量而联手策划的营销策略。

然而,更合理的推测是本田在测试市场反应。东风本田先行推出高价车型,发现市场不买账后,通过广汽本田进行价格调整。本田作为主导者,两家合资公司更像是被推向前台的执行者。

从实际效果来看,本田的这次价格调整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媒体和消费者对广汽本田的决策表示赞赏,认为本田终于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姿态。事实上,本田在中国市场的燃油车业务近年来遭受重创,新能源转型也进展缓慢,王牌车型纷纷被国产车超越,面临退出中国市场的风险。

此次价格调整,本田展现出了留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决心。尽管这意味着在销售上可能面临亏损,但本田显然更看重的是留在市场牌桌上的机会。在全球范围内,除了特斯拉在纯电赛道上死磕,其他车企也在探索多元化的新能源路径。

本田的困境反映了跨国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的集体失语。无论是大众的ID系列、丰田的BZ系列,还是通用的奥特能平台、日产的聆风和ARIYA,在中国市场都表现平平。大众ID通过降价取得了一定销量,但其他车企的电动车产品则鲜有亮点。

在中国市场,消费者对于传统大厂电动车的态度逐渐转变,新势力玩家的电动车受到追捧,甚至连BBA的电动车也被视为“杂牌”。这种错位认知对合资企业构成了挑战,但同时也为它们提供了机会。要赢得市场,合资品牌必须积极融入新能源市场,通过差异化定位和产品创新,重塑汽车大厂的地位和尊严。

本田的放手一搏,不仅是对自身市场地位的捍卫,也是对合资品牌在中国新能源赛道上绝地反击的呼唤。只有敢于在泥泞的赛道上湿身下场,才能赢回属于汽车大厂的荣耀。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