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普科技,一家由华为与阿里前高管联手创立的企业级AI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意图抢占港股市场“企业级大模型AI应用第一股”的宝座。这家公司的故事,既充满了科技前沿的吸引力,也伴随着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挑战。
滴普科技的创始团队,以其深厚的技术背景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吸引了包括高瓴资本、上海AI投资基金在内的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自2018年成立以来,公司已累计获得多轮融资,2022年的Pre-IPO轮融资估值更是达到了9.35亿美元。在客户拓展方面,滴普科技已累计服务超过245家企业客户,覆盖了消费零售、制造、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初步建立了客户粘性。
然而,在光鲜的资本故事背后,滴普科技的财务状况却显得不那么乐观。招股书显示,尽管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5.5%,但同期的亏损额却累计超过了24亿元。这种“高增长、高亏损”的模式,无疑给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滴普科技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是其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AI公司,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然而,这也导致了公司研发支出的居高不下。算力、平台搭建、客户交付等高成本运营也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负担。
除了财务压力,滴普科技还面临着组织架构和用工问题。有报道称,公司内部存在管理混乱、等级森严等问题。尽管这些说法未经官方证实,但天眼查数据显示,滴普科技相关联的成员企业中已有7家被注销,这无疑给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稳定性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然而,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滴普科技并未放弃在AI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公司正试图构建一种“可复制”的企业级AI架构闭环,依托FastData Foil数据融合平台和Deepexi企业级大模型能力,构建面向复杂业务流程的Agentic AI应用方案。这一路径区别于传统的文档类AI工具,更强调企业数据接入、业务流程融合与行业深度定制。
行业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企业级AI应用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386亿元增至2029年的239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4%。滴普科技虽然目前市场占比仅为4.2%,但仍处于领先梯队。然而,关键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解决方案模块化、产品化,以降低项目门槛并提升复制性。
站在技术和商业的十字路口,滴普科技的价值赌局才刚刚开始。这家公司拥有自主技术平台,也验证了AI在复杂企业场景中的落地路径。但它同样需要面对高成本、低效率与盈利路径模糊的结构性挑战。滴普科技的未来,将取决于它能否在AI红利真正释放之时,依然保持在牌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