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京东美团即时零售大战,万亿市场“最后一公里”谁主沉浮?

   时间:2025-04-17 13:18:5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4月15日,中国即时零售领域迎来了一场历史性的对决,美团与京东两大巨头在这一天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上午10点01分,美团通过公众号正式推出了美团闪购,标志着其即时零售业务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整合化、品牌化阶段。美团不仅向消费者承诺“打造下一代购物体验”,更向商家提出了极具吸引力的条件,包括行业最短的3天账期和随时提现的便利,相较于自营快递电商的平均回款周期缩短了整整2个月。

仅仅过了两个多小时,京东便不甘示弱,发布了一篇名为《京东不打口水仗,但会坚持说实话》的文章,宣布其品质外卖日订单量即将突破500万单。京东强调,由于只提供品质堂食餐厅的外卖服务,其GMV甚至超过了所谓的“幽灵外卖”的1000万单。同时,京东还透露了即将上线“自营秒送”电商业务的消息,并因业务发展迅猛,计划在本季度再招收不少于5万名全职外卖员。

这场战火在当天下午进一步升级。有消息曝出刘强东在2024年的一次内部讲话中,明确要求京东外卖利润率不得高于5%,否则将采取处罚措施。而在这一周早些时候,京东外卖百亿补贴已经上线,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也在社交媒体上直接点名京东,指出其并非第一家尝试外卖业务的公司,但效果并不理想。

这场针锋相对的较量,让商家和消费者仿佛回到了十年前的“百团大战”。不过,与当年不同的是,“外卖”如今只是双方争夺即时零售市场的桥头堡。京东集团CEO许冉多次强调,京东涉足外卖的核心目的是解决行业痛点,而非出于竞争考虑,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美团的认可。

事实上,外卖市场并非一片坦途。商家、骑手、用户和平台之间的复杂关系带来了诸多挑战,且市场增速正在放缓。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长仅为7.2%,预计2027年将进一步下跌至5.8%。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团和京东都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美团通过拼好饭、商圈功能等细分市场策略,试图挖掘新的增长点。而京东则选择了品质外卖作为切入点,针对消费者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对外卖信任度下降的现状,提出了严格的商家入驻审核标准,入驻通过率仅有40%左右。京东外卖上线不到一个月,订单量即突破100万单,覆盖142个城市,速度惊人。

面对京东的猛烈攻势,美团自然不甘示弱。除了以庞大的日订单量保持规模优势外,美团还针对京东外卖的两大优势——品质和骑手权益保障,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在品质方面,美团外卖计划未来三年向餐饮行业投入1000亿元,推动明厨亮灶覆盖10万家店,加强行业基础建设。在骑手权益方面,美团宣布将于2025年第二季度在全国范围内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

对于京东而言,外卖是增量市场;而对于美团来说,外卖则是其护城河。然而,当战火蔓延到即时零售领域时,外卖对于双方来说又增添了新的角色——作为高频入口,全面盘活即时零售市场。从餐饮外卖向其他品类拓展,再到覆盖数码家电、美妆服饰、日用百货等领域,“万物到家”已成为行业共识。

在即时零售板块,双方的业务几乎一一对应。京东的“京东秒送”对应美团的“美团闪购”,“七鲜”对应“小象超市”等。从成立时间上看,京东的即时零售业务早已启动,只是分散在多个入口。直到2023年京东创新零售部成立,才开启了狂奔之路。而美团也早在2017年就启动了“美团买菜”业务,2018年推出“美团闪购”。

在人才争夺方面,京东秒送业务由前美团高管撑起,前美团副总裁郭庆已成为京东秒送业务负责人。而美团也在近两年进行了密集的组织架构调整,以提升效率。如今,双方的布局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美团拥有3万家闪电仓,计划到2027年拥有10万家,遍及中国各县市;京东秒送已覆盖全国超2000余县区市,合作门店超50万家。

即时零售市场的巨大价值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局。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预测,2026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这一趋势背后是消费者习惯和结构的巨大转变。近八成受访者表示即时零售高度满足即时性和便利化的消费需求,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随用随买的模式,速度成为选择购物方式的重要因素。

因此,阿里系、字节系、传统商超等纷纷加大在即时零售领域的投入。饿了么计划在未来3年内开出10万家官方旗舰店,淘宝小时达向拥有本地仓的淘天商家开放入驻。抖音和快手也推出了小时达服务。山姆、盒马、叮咚买菜等传统商超也在加速布局即时零售市场。

在这场江湖混战中,京东与美团的较量尤为引人注目。双方都在争夺即时零售市场的增量,而消费者则在这场竞争中享受到了更多选择和更优质的服务。行业在竞争中不断走向成熟,而未来,谁将在这场即时零售大战中脱颖而出,仍拭目以待。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