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驾行业迎监管升级,短期调整促长期健康发展?

   时间:2025-04-17 20:25:2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智驾行业的热度似乎遭遇了一股寒流。4月16日晚间,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此次会议聚焦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标准以及软件在线升级的管理,要求汽车企业对智驾系统进行更为严格的验证,严禁夸大宣传,并强调企业需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的主要责任。

据称,会议中有多达19家车企及供应链企业华为参与,其中12家企业进行了工作汇报。尽管会后微博平台上流传出疑似会议纪要的微信聊天截图,提及了多项针对智驾功能宣传、使用及部署的严格规定,但该图片随后被全部删除,其真实性仍有待考证。记者向比亚迪求证此事,得到的回复是“闭门会议内容,暂无官方回应”。

尽管如此,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此次会议的召开,已明确释放出信号:相关部门对智驾功能的管理和审核将更加严格。事实上,早在2021年8月,蔚来ES8车主林文钦在使用NOP领航辅助驾驶系统时发生的交通事故,就曾引发业界对智驾命名与宣传规范的讨论。当时,由于技术尚不成熟,企业宣传相对保守,此类事故并未频发。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端到端时代的到来,车企对智驾的信心大增,部分车企高管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其产品已达到L3级智驾标准,启用智驾功能时甚至可以睡觉。

车企夸大宣传智驾功能的后果,便是交通事故频发。小米、问界等国内头部新势力品牌近期均发生了因智驾导致的车祸,即便是非智驾版车型出现事故,也难以逃脱网友的指责。车企在宣传上的主要责任在于过度渲染智驾能力,使得消费者难以直观了解智驾的真实水平。例如,部分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改为L2+、L2.9、智能驾驶等词汇,模糊了智驾级别的界限。

同时,消费者对于智驾功能的滥用也难辞其咎。尽管相关部门要求支持智能驾驶的汽车在开启该功能时需进行离手检测,但部分消费者通过加装配重装置规避检测,电商平台一度出现大量“智驾辅助神器”。虽然目前三大电商平台已搜索不到相关产品,但二手平台上仍有大量支持防自动驾驶退出的方向盘套出售。这些行为无疑增加了智驾车辆发生事故的风险。

为了避免智驾行业重蹈丰田刹车门、高田气囊事件的覆辙,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及时召开了此次会议。据悉,会议提出的新规定将围绕收紧智驾宣传、规范智驾使用、严管智驾部署三大方面展开。在宣传方面,将禁止企业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智能驾驶等模糊词汇,要求使用“智驾等级+辅助驾驶”描述,并禁用“接管”一词。在规范使用方面,要求车企从技术层面禁止驾驶员脱离对汽车的控制,如加入人脸识别、禁止启动智驾时座椅调成平躺状态等。在严管部署方面,将收紧对OTA的审查,降低OTA频次,禁止进行公测等。

此次会议的召开,无疑为智驾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智驾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之前,企业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明确告知消费者智驾功能的边界,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同时,消费者也应谨慎使用智驾功能,切勿盲目依赖。只有这样,智驾行业才能在健康、安全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