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的普及浪潮中,电池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近日,一项关于电动汽车电池的新国家标准正式公布,并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
据悉,这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名为《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精心组织制定的。该标准已经获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发布。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将针对不同车型给予不同的实施时间。对于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6年7月1日起必须严格遵守;而对于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则设有一年的缓冲期,即从2027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
近年来,电动汽车自燃事件频发,电池安全问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此次新国标的出台,无疑为解决这一痛点提供了有力保障。与2020年版国家标准相比,新国标在多个核心层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与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新增了电池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两项关键内容。
电池底部撞击测试堪称动力电池版的“极限挑战”。测试中,直径30mm的钢球以150J的能量,相当于30kg的铁锤从半米高空砸落三次,重击电池包,以检验其能否承受极端情况下的致命威胁。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则要求,任何能在20%-80% SOC区间内15分钟内完成充电的电池,必须经受300次快充循环和外部短路测试的考验,以确保电池在快充过程中的安全性。
新国标还明确了其适用范畴,即仅适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非驱动类电池不在其列。同时,标准进一步完善了绝缘电阻要求,增加了交流电路电池系统的绝缘电阻要求,并提升了挤压测试要求,从多个方面夯实了电池安全的根基。这些改进措施不仅提升了电池的本征安全,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的用车环境。
专业人士表示,新国标从“推荐性”变为“强制性”,是技术标准的历史性跨越。它不仅为头部企业筑起了更高的技术壁垒,还倒逼企业加速高安全性技术路径的落地。同时,新国标也确立了我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的技术话语权,从“中国标准”迈向“全球标杆”。
对于行业而言,新国标虽然可能增加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短期内引发行业洗牌,但长期来看,安全性能的提升将降低保险、运维等隐性成本,为行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同时,新国标对电池安全的全方位严苛要求,也将推动检测技术向多维度、高精度、智能化迭代。
对消费者而言,新国标的实施带来了诸多隐形福利。例如,符合新国标的车型保费有望下降,电池终身质保将剔除“热失控”免责条款,电池健康监测系统能提前48小时预警风险,烟雾报警和排风系统则能在5分钟内完成乘员舱空气循环,将有毒烟气伤害降到最低。这些改进措施无疑将提升消费者的用车体验和安全感。
总的来说,新国标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新能源产业正从“速度竞赛”转向“质量跃迁”。随着电池安全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检测技术的迭代升级,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也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