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动力电池安全新纪元:最严国标下,固态电池能否成破局关键?

   时间:2025-04-18 16:06:1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公安部最新公布的数据中,2024年度新能源汽车注册量显著增长,全年新增超过1125万辆,占据了新车登记总量的41.83%,彰显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态势。然而,这一迅猛增长背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电池起火事件频发,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近期,多起新能源汽车在碰撞后电池起火的事故,甚至导致车主不幸遇难,让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忧虑。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工信部迅速响应,推出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史上最严国标”,明确规定电池在碰撞事故中不得起火或爆炸,为乘客逃生和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

实际上,过去的事故已经证明,5分钟的逃生时间往往捉襟见肘,新国标的要求无疑为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树立了新的标杆。然而,对于当前的电池技术而言,碰撞起火几乎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为何连子弹都不怕的动力电池,在碰撞中却如此脆弱?

自电动汽车普及以来,各大车企为了应对碰撞起火的难题,纷纷推出了各种电池结构改进方案,并给自家电池起上了诸如“琥珀电池”、“弹匣电池”等充满安全感的名称。通过针刺、枪击、挤压等实验,车企们试图证明自家电池的安全性。然而,这些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电池因碰撞起火的事故依然时有发生。

问题的关键在于,车企在实验室中的测试往往只针对单个或少量电芯受损的情况,而真实车祸中,碰撞可能导致大量电芯同时受损。高速撞击坚硬且不规则的障碍物,如护栏,往往会使电池包底部受到严重刮蹭、挤压甚至穿孔,从而引发电池起火。这种复杂的碰撞情况远远超出了车企在实验室中的测试范围。

电池起火的原因在于其化学性质。无论是锂电池还是镍氢电池,都属于化学电池,在碰撞挤压过程中会产生化学反应,释放能量并引发高温,从而导致起火。锂作为非常活跃的金属元素,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增加了起火的风险。液态电池中的电解液在60-70℃时就会燃烧,并释放易燃气体,进一步加剧了火势。

为了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各大厂商各显神通。有的通过加固电池包结构、采用CTC技术等手段提高电池的抗碰撞能力;有的通过改进电池包设计,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蜂窝阵列”结构减少热失控风险;还有的通过隔离法防止热失控,如使用熔点高达1200℃的云母板等材料将电芯隔绝。然而,这些措施都只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电池自燃的问题。

业界普遍认为,要真正降低电池起火风险,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必须依靠电池材料技术的革命。固态电池因此成为了业界的希望。固态电池完全采用固态电解质,不易燃、不挥发、无漏液风险,且能量密度更高、低温活性更好。理论上,固态电池可以彻底杜绝电池自燃和爆炸的风险。

然而,固态电池的量产商业化之路并不平坦。充电速度慢、寿命短、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在固态电池技术成熟之前,厂商们仍需继续优化液态电池的安全设计,为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增加防线。而此次工信部推出的史上最严国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