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汽车行业的两大权威部门——公安部和工信部,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辅助驾驶功能发布了重要指示,为行业内迅速升温的“智驾”技术踩下了关键的刹车。
工信部在一次会议上着重强调,汽车生产企业必须深刻理解和遵守最新发布的《通知》要求,全面开展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测试验证工作,清晰界定系统功能的边界,并制定有效的安全响应措施。企业不得夸大或进行虚假宣传,必须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承担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以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水平。
会议纪要中明确指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包括禁止进行公测,不得将用户作为测试对象,规范宣传用语,避免使用“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等误导性词汇,并减少频繁的OTA升级,确保版本风险管理到位,仅在充分验证后再进行实际应用。
与此同时,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发布了一篇普法长文,指出近期多起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并揭示了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认知误区,即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
公安部与工信部的这一系列举措,对于当前中国汽车行业的浮躁氛围犹如一剂猛药。不少上市车企,如吉利汽车集团和大众汽车集团,已明确表示将在所有宣传口径中统一使用“高阶辅助驾驶”来描述相关功能,以避免误导消费者。
事实上,多位上市车企的高层领导,包括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和蔚来董事长李斌,都曾在不同场合强调过“智驾”目前仍只是辅助驾驶,驾驶人必须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然而,在实际的宣传过程中,一些车企为了销量、营收和融资等目的,过度渲染自家的“智驾”能力,导致消费者对“智驾”的认知出现偏差,进而引发了一系列交通事故。
进入2025年,中国车企在“智驾”赛道上的竞争愈发激烈,似乎哪一家没有推出像样的高阶智驾功能,就会被视为落后和不入流。然而,近期发生的几起因不成熟“智驾”功能导致的悲剧,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经过长时间的价格战,中国上市车企急需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智驾”成为了他们的救命稻草。但车企在拥抱“智驾”时,如果只是为了快速回血,急于将不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甚至将用户当作小白鼠进行公测,这无疑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如今,随着公安部和工信部对“智驾”技术的监管加强,车企在宣传辅助驾驶功能时的责任也被进一步明确。希望这能够促使中国“智驾”行业告别野蛮生长,走上正轨,确保每一条生命都能因技术的进步而得到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