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一项科研突破近日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校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革命性的薄膜微型驱动器,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像“变形金刚”一样,让微型机器人实现连续的形状变化,并能在任意形态下“锁定”,显著增强了机器人在各种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这款微型驱动器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及柔性电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张一慧教授课题组的最新成果。研究人员通过一种创新的“搭积木”式设计方法,利用该驱动器成功制造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小、最轻的微型无线陆空两栖机器人。该机器人的体长仅为9厘米,重量仅为25克,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 — 机器智能》上发表。
据研究团队介绍,传统的小尺度驱动器(尤其是5厘米以下)在连续形状变化与构型锁定方面存在困难,这限制了具有多种运动模式的机器人向微型化、无线化的发展。而清华大学此次研发的微型驱动器,通过电控制,能够轻松实现连续变形并锁定任意形态,这在以往的小尺寸驱动器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款微型驱动器不仅具有优异的变形和锁定能力,还可以作为“可变形外骨骼”,用于集成传感器、电机等功能元器件,从而构建出复杂的机器人系统。利用这一驱动器,研究团队成功组装出了微型陆空两栖机器人,该机器人通过变形可以灵活地在地面奔跑和在空中飞行,地面运动速度最高可达每秒1.6米。
研究团队还指出,让机器人具备走、跑、跳、飞、爬等多种动作,并能在任意形态下随时固定,是实现机器人应用场景多元化的关键因素。而此次研发的微型驱动器及微型陆空两栖机器人,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完美回应。这一成果不仅为微型机器人的研发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也为未来机器人在设备故障诊断及检修、地质及文物勘探等复杂危险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同时,该微型陆空两栖机器人还展示了其在执行多种任务方面的巨大潜力。其小巧的体积和灵活的动作使其能够轻松进入人类难以到达或危险的环境,为替代人类执行复杂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