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中,类星体作为活动星系核中的佼佼者,以其遥远的距离和耀眼的光芒,成为了天文学家探索宇宙奥秘的重要目标。这些巨大的发光体,不仅揭示了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秘密,还为我们理解超大质量黑洞、宇宙再电离过程以及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近日,一项由中国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荷兰莱顿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完成的重大天文发现,再次将类星体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他们利用中国先进的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在光谱巡天观测中成功证认出1982个位于银道面背景的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前所未有的新发现。这一成果已在国际天文学界权威期刊上发表。
银道面,作为银河系内恒星、气体和尘埃高度聚集的区域,如同一个巨大的盘子横跨在夜空中。然而,尽管类星体巡天在过去数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天区覆盖范围上仍存在不足。特别是银道面天区,由于尘埃消光、红化以及密集的星场等不利因素,使得搜寻该区域的背景类星体变得异常困难。因此,银道面一直被视为类星体搜寻的“盲区”。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教授吴学兵指出,尽管目前通过光谱证认发现的类星体数量已接近100万个,但它们主要分布在南北银冠区域,而银道面区域的背景类星体则因前景的高尘埃消光和高恒星密度而难以被发现。这一现状限制了我们对银河系星际介质化学和运动学性质的研究。
然而,银道面背景类星体的研究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霍志英表示,这些类星体不仅是研究其视线方向上银河系星际介质性质的绝佳探针,还能弥补已知类星体样本在银道面区域空间分布上的不足,从而完善天体测量参考架。此次发现不仅展示了光谱巡天在银道面区域搜寻背景类星体的巨大潜力,还为将来更好地研究和应用这些类星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此次研究是吴学兵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重点项目之一。随着新一轮巡天的推进,科学家们期待能够发现更多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并将它们应用于相关的前沿科学研究领域,为人类揭开宇宙神秘面纱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