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水陆两栖灭火飞机“鲲龙”AG600成功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AG600的设计完全满足了适航标准,为该机型的商业化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AG600飞机不仅代表了我国在大型民用飞机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首次采用了全国产化的机载系统。这一系统被形象地比喻为飞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确保了飞机能够按照预定指令精准飞行。全国产化机载系统的运用,意味着AG600在核心部件上实现了自主可控。
“鲲龙”AG600的研制过程中,建立了“主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设备供应商”的全新合作模式。国内供应商在此次研制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不仅在参与范围和配套层级上实现了大幅提升,还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这一模式为未来国产民机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机载民机产业部副部长张超表示,AG600作为首个采用全国产机载系统和设备的大型特种飞机,对构建自主安全的民机机载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制过程中,5家系统集成商独立完成了航电、飞控、高升力等核心关键系统的研发,同时带动了近百家设备供应商参与其中。
通过AG600的研制,国内机载供应商成功建立了民机机载研制体系,攻克了一批工程和适航领域的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技术体系和装备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张超副部长还指出,AG600的机载系统和上千项设备首次在国内按照适航标准进行了分层分级的适航验证活动,这标志着我国适航理念和适航工程能力的显著提升。
在AG600飞机的总装生产线上,繁忙而有序的工作场景映入眼帘。位于珠海市金湾区的这条生产线是我国唯一一个对公众开放的特种大飞机生产线,设有航空文化、总装生产和科普研学三大展示区。走进宽敞明亮的总装车间,可以看到数架处于不同组装阶段的AG600机身,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结构对接、系统安装和调试工作。
AG600飞机总装生产线采用了数字化、信息化、模块化和柔性化的先进技术,以全自动对接调姿测量系统为特征,实现了站位式脉动总装。这条生产线能够满足年产10架以上的需求,并根据订单情况随时增加产能。总装负责人马建明介绍,飞机在生产线上的移动有着固定的节拍,比如每50天向下移动一次,形象地展示了脉动生产线的流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