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电动汽车电池新国标来袭,能否让电动车安全再升级?

   时间:2025-04-20 20:36:1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电动汽车领域迎来了一项重大变革,2025年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正式公布,并将于次年7月1日起全面施行。这一新国标的出台,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被业界广泛誉为“电池安全领域的最高标准”。

与旧标准相比,新国标在热扩散防控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提升。以往,仅需电池在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即为合格,为乘客提供紧急逃生时间。然而,新国标则要求电池在特定条件下必须保持绝对安全,不仅不能起火爆炸,产生的烟气也必须控制在无害范围内。这意味着,电池系统如同一个密不透风的保险箱,将一切潜在危险牢牢封锁。

新国标还首次引入了底部撞击测试,采用直径30mm的钢球,以150焦耳的能量模拟高速行驶中飞石对电池的撞击。测试要求电池在遭受撞击后,必须保持不漏液、不起火、不爆炸的状态。这一举措,无疑为电池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保障,让驾驶者在面对不可预知的道路状况时,能够更加安心。

针对快充技术的安全性,新国标同样提出了严格要求。电池在完成300次快充循环后,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且测试过程中不得起火爆炸。快充技术的便捷性虽广受欢迎,但其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新国标的这一规定,无疑为快充技术的安全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那么,为何会出台如此严格的新国标呢?数据给出了答案。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火灾中,83%的起火车辆搭载的是符合旧国标的电池。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新国标的出台显得尤为迫切。工信部官员表示,新国标将及格线从60分提高到了90分,旨在全面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

新国标在测试手段上也有所创新,新增了“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检测手段,以模拟最恶劣的故障场景。同时,针刺测试的速度也从每秒10毫米降至1毫米,以便更细致地观察电池的崩溃过程,从而更准确地评估电池的安全性能。

不仅如此,新规还要求车企建立15年全生命周期电池监测系统,并对数据造假企业实施“终身禁入”处罚。这一举措,无疑为电池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让每一块电池都拥有了可追溯的“电子身份证”。

然而,新国标的实施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截至2025年2月,仅有78%的车企掌握了达标技术。这意味着,部分中小车企可能面临技术升级带来的资金链断裂风险。但长远来看,这也将促使整个行业进行洗牌,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整体提升。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国标的实施则带来了诸多利好。带有新国标标识的车辆,将拥有更高的安全性能,二手车保值率有望提升20%以上。同时,业内人士预测,符合新国标车型的保费可能下浮15%-20%,因为保险公司正在重新评估达标车型的风险系数。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电动汽车时,应特别注意查看电池包型号是否标注有“GB38031-2025”,并索要第三方碰撞测试报告。对于现役车主而言,如果快充频次超标,建议及时检测电池状态。随着底盘装甲成本的下降,有需求的车主也可以考虑加装以提升车辆安全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