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新闻揭露了汽车保险理赔领域的一项惊人内幕:多家财险公司与不具备维修资质的修理厂勾结,通过克扣理赔款和低成本修复车辆,从中牟取暴利。这一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2023年6月17日,浙江宁波的张女士在小区内遭遇了一起车辆被撞的事故,对方负全责,因此维修费用应由对方投保的保险公司承担。然而,这次看似普通的理赔维修经历,却给张女士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维修完成后不久,张女士发现车辆的大灯、车门、引擎盖等部位竟然使用了拆车旧件,而且后视镜、车窗膜、门把手等处还新增了多处刮痕。通过查看行车记录仪,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车辆在维修期间竟然在两个不同的修理厂之间被转运了5次,而维修发票却是由另一家修理厂开具的。这意味着,她的车辆在维修过程中至少涉及了三家修理厂。
经过当地交通部门的调查,事情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原来,负责开票的修理厂C虽然没有定损权限和维修资质,却通过操纵整个维修流程,让有定损权的修理厂A出面定损,再让收费较低的修理厂B进行维修。而修理厂C则在整个过程中仅负责开票,利用个体工商户身份享受更低的税率。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这次事故理赔中,保险公司定损总额为28500元,其中12000元作为返点给了事故车代理人(张女士的亲属),剩下的16500元则被定损的修理厂A、实际维修的修理厂B和负责开票的修理厂C三家瓜分。而真正用于维修的费用,竟然不足保费金额的一半。一个没有维修资质的修理厂,竟然能够轻松进入保险理赔体系,通过转包业务赚取高额差价。
张女士为了修复车辆,不得不经历了漫长的返修、诉讼和投诉过程。这一事件不仅让她蒙受了经济损失,更让她对汽车保险理赔行业的诚信产生了严重质疑。
事实上,随着汽车保养业务增长乏力、利润空间被压缩,以及维修业务的大幅下滑,事故车业务已经成为汽车后市场中为数不多的“香饽饽”。在这个链条上,每个人都在试图分取一杯羹。一旦发生事故,无资质的修理厂就会变身“黄牛”,通过贩卖事故车信息获利;而有维修资质的修理厂和4S店则通过维修赚钱;保险公司则将事故送修资源作为筹码,以获取更多保费。然而,这种短视的行为无疑是在为未来的风险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