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风起云涌的今天,自主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大放异彩,而合资品牌却深陷亏损困境,市场份额不断缩水。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2024年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已跌破35%,至今年3月更是急剧下滑至24.7%,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量仅为48万辆,同比下跌4%。这一幕幕,无不透露出合资车企的挣扎与无奈。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合资车企纷纷寻求出路,力图在价格战中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有的选择与中国品牌携手合作,有的致力于降本增效,有的调整价格策略,还有的降低了盈利预期。然而,尽管动作频频,但合资车企似乎仍未找到明确的前进方向。
4月18日,在2025年长安福特福探长盛典上,长安福特一句掷地有声的“敢问路在何方?”,不仅道出了合资品牌转型的困惑,更以价值重构为锚点,为整个合资车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存范本和发展思路。一位资深汽车媒体人感慨道:“合资车企终于开始觉醒了。”
从市场反应来看,合资车企的“反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推行“一口价”策略,如大众ID.系列全系降价,丰田bZ4X也大幅官降并承诺全国统一价;二是借助中国车企的电动化优势补齐短板,如大众与小鹏深度合作开发新电动车型,丰田则与比亚迪合作,bZ3直接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和电机;三是频繁推出新车,实行燃油车与电动车双线并行战略。
然而,这些举措虽看似积极,但本质上更像是合资车企在被动应对市场变化,而非主动重构竞争力。“一口价”策略虽短期内提振了销量,却削弱了合资品牌的定价权;与中国品牌的合作中,核心知识产权仍掌握在中方手中,合作受限;新车虽不断推出,但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功能的迭代速度却不及新势力。
长安福特和一汽-大众的转型之路,为合资品牌提供了新的启示。长安福特之所以能在逆境中盈利,根本原因在于它跳出了原有的合资模式,融合双方车企优势,以用户价值为支点,撬动从研发体系到品牌生态的全方位重构。一汽-大众也在新车型规划和混动动力总成合作开发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中方技术化主导权,为合资车企注入新的活力。
长安福特摒弃了“外方技术输入、中方生产落地”的固有模式,双方共同投入技术研发,实现了1+1>2的效益。福特的安全、品质、操控优势与长安的电动化、智能化实力相结合,让用户以更实惠的价格获得质价比高、制造精良的产品。这种以价值重构为内核的转型,为合资品牌转型引路。
在当下变革中,合资品牌应明白重构价值离不开长期主义。真正的长期主义是将用户放在首位,将用户需求深植于产品研发、服务创新与品牌共建的每一个环节。长安福特率先意识到这一变化,通过“福探长”行动与用户共创,与用户玩到一起,实现了与用户精神的共鸣。
“福探长”是福特探险者车主的专属称谓,他们与探险者一起共赴山海,执行公益行动。2025年,“福探长”的脚步继续前进,长安福特宣布将与福探长共同重启玄奘西行之路。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福特用“野”对抗“卷”的升级,更是用户价值的升华。探险者凭借硬核实力,让“敢问路在何方”的提问,变成了“路在脚下”的笃定。
长安福特将用户思维贯穿造车始终,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深度访谈等方式,精准捕捉消费者需求。以长安福特的大马力E混动为例,它以“动力强、低油耗、不用桩、残值高”为价值锚点,打开了油电过渡期的“机会窗”。当大多数合资品牌还在纠结降价问题时,长安福特已完成用户思维转型,为赢得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安福特的价值转型实践,为变革中的合资品牌提供了重要启示:长期主义需要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可感知的产品价值、可信赖的服务体验和可持续的情感连接。只有这样,才能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从“合资制造”到“合资共创”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