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车网互动领域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其他两大部门,共同揭晓了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和项目名单,涵盖了39个重要试点,其中包括上海、常州、合肥等9大城市,以及30个具体试点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全国,如北京市基于新型储能的车网互动协同调控项目、天津市车网互动示范中心项目等,展示了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方面的积极探索。
长久以来,电动汽车车主习惯了单向充电的模式,即车辆从电网获取电能。然而,车网互动(V2G)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之间的双向电量交换。在电力需求低谷时,电动汽车可以有序充电;而在高峰时段,它们则可以将电池中的电能反向输送给电网,为电网提供必要的电力支持。这一转变不仅为车主带来了降低用车成本和赚取额外收益的机会,也为充电桩运营商开辟了参与电网需求侧响应、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等新型运营模式,从而有效提升运营效益。
实际上,车网互动的探索在我国早已开始。2023年末,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鲁、川渝等地区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试点示范,并设定了到2025年底前建成5个以上示范城市和50个以上双向充放电示范项目的目标。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车网互动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今年3月28日,南方电网经营区内启动了一次全国最大规模的车网互动,涉及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5个省份的63个城市,超过10万辆次新能源汽车参与其中,互动的电量达到了50万千瓦时。这是全国首次开展如此大规模且跨省联动的车网互动,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湖州市大功率交流充放电应用试点项目是此次试点名单中的亮点之一。该项目选取浙江安吉的电动卡车、电动环卫车、电动公交车三大场景,致力于探索车网互动的全新解决方案。据国网安吉县供电公司农村能源革命专班负责人赵艳龙介绍,当前市场上V2G充放电设备大多采用直流电,存在设备成本高、放电时间长等问题。因此,该项目创新性地研发了超流驱动技术,采用低成本、大功率的交流充放电技术,预计可将充放电车辆及设施的综合成本降低50%以上,有效解决制约V2G充放电设备规模化应用的瓶颈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充电峰谷分时电价制定推广、车网互动资源聚合参与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试点验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指出,要实现车网互动的大规模商业推广,还需跨越技术、标准、模式、机制等多重障碍。特别是在技术方面,随着车网互动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对电池的高频双向充放电循环寿命和安全防控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标准方面,由于车网互动涉及汽车、电网、交通、充电、通信、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加快各环节统一标准体系的建设。
针对这些挑战,专家建议加大动力电池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在不显著增加成本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并攻克高频双向充放电情况下的电池安全防控技术。同时,应加快制定和修订车网互动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优化完善配套电价和市场机制,实现居民充电峰谷分时电价的全面应用,并研究探索新能源汽车和充换电场站对电网放电的价格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充换电设施的灵活调节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