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市场中,一个源自古老象棋战术的“双车错”策略,被赋予了新的商业意义。这一战术原本讲究双车协同作战,而在汽车行业,它则演化为同一平台下的差异化车型策略,被诸如南北大众、南北丰田以及广汽本田与东风本田等合资品牌广泛应用。通过“双车夹击”,这些品牌成功覆盖了更广泛的细分市场,实现了销量的显著提升。
然而,随着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加剧,这一策略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据业内人士透露,广汽本田推出的P7车型,凭借产能升级后的成本优势,采取了低价策略,意图以“价格屠夫”的形象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相比之下,东风本田则继续沿用燃油车时代的品牌溢价策略,导致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当广汽本田P7以更低的价格上市时,东风本田的S7车型显得高价且缺乏竞争力,最终被迫降价。
面对舆论压力,东风本田迅速调整策略,将S7的售价大幅下调,与广汽本田P7持平,并赠送多项用车权益,试图挽回市场信心。然而,这一举措并未完全消除消费者的疑虑。消费者开始质疑降价后的车型在品质和配置上是否有所缩水,甚至有网友猜测这是本田的“双簧戏”,即通过高价试水后再以低价收割市场。
实际上,消费者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在对比广汽本田P7和东风本田S7时,消费者发现这两款车型在配置和技术上并无明显亮点,与极氪007、小鹏G9等竞品相比,性价比劣势明显。这也导致消费者开始用更加挑剔的眼光审视产品,对车型的配置和技术要求更加严格。
本田的“双车战略”在新能源时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燃油车时代,南北本田等合资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成功收割了细分市场。然而,在电动化时代,三电系统的高度趋同使得差异化变得困难。消费者更加关注续航、智驾、充电效率等硬指标,品牌忠诚度被参数化需求取代。价格战也成为了市场竞争的唯一武器,导致品牌内耗严重,损害了长期的溢价能力。
那么,在新能源时代,如何继续玩转“双车战略”呢?或许我们可以从比亚迪身上找到答案。比亚迪通过王朝网和海洋网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成功实现了在同一技术平台下的差异化竞争。这一策略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还为比亚迪赢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然而,目前国内能够像比亚迪这样成功运用“双车战略”的品牌并不多。
本田的定价闹剧不仅是一次市场策略上的失败,更是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的真实写照。在新能源市场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的当下,如果本田等合资品牌仍然困于“双车内耗”,恐怕将难以逃脱被新能源浪潮淘汰的命运。这场定价闹剧不仅是一次警示,更是一次启示。它告诉我们,在新时代的棋局中,唯有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矛、以差异化为盾,才能走出真正的“双车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