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零售行业内掀起波澜,源自36氪的一则报道。据报道,美团旗下的小象超市重新启动了线下业务,其店型探索方向起初是效仿盒马旗下的社区店“盒马NB”,但近期,类似“盒马鲜生”的大店模式也被纳入考量。
此前,已有媒体披露小象超市正在招聘项目工程经理,意在推进线下选址和施工等事宜,计划首批在北京、杭州、广州和深圳开设门店,内部目标是在今年5月开出首家门店。然而,计划似乎有所变动,4月10日,在长沙2025年消费促进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上,美团宣布小象超市的湖南首店正式落户长沙,并于当日新开两家门店,服务周边3万户居民的一日三餐及日常生活需求。据悉,小象超市今年计划在长沙开设20家门店。
追溯小象超市的发展历程,需从美团买菜说起。美团买菜曾作为美团自营的零售业务,采用“手机App+线下服务站”的模式,通过社区内的便民服务站,为居民提供生鲜食杂日用及配送服务。2023年12月,美团买菜升级为小象超市,模式转变为“APP端+便民服务站”,定位为“30分钟快送超市”,商品种类已与中大型超市相当,涵盖生鲜、休闲零食、日用清洁、个护美妆、酒水饮料等。
小象超市的发展势头迅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已覆盖全国30个一二线城市,拥有超过800座前置仓,SKU超过1万种。然而,在如此迅猛的发展之下,美团时隔4年重新尝试实体店模式,这一举动引人深思。
从线上到线下,小象超市的这场“反向迁徙”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谋。早在2023年“美团买菜”更名时,其SKU的品类扩张就已超越传统生鲜电商范畴;2024年,与711、罗森等便利店系统打通供应链,更是被视为线下试水的“热身动作”。更重要的是,数据表明,小象超市一线城市用户月均下单频次高达18.7次,但客群主要集中在25-35岁的职场人群,对家庭客群的覆盖率不足40%。线下门店的存在,或许正是突破这一用户圈层的战略跳板。
纵观即时零售战场,各大玩家纷纷布局。山姆拥有500多个前置仓,覆盖29个城市;盒马拥有430家门店,覆盖50个城市;美团小象超市拥有800个前置仓,覆盖全国17个城市;叮咚买菜的前置仓数量约为1000个,覆盖全国25个城市。前置仓是小象的核心优势,但单仓日均1500单的盈亏平衡线始终是个挑战。线下门店通过“到店+到家”双流量分摊成本,参考盒马鲜生的数据,店仓一体模式可使坪效提升30%。线下场景还能直接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例如,美团内部测试显示,“先尝后买”模式使车厘子等高价水果的转化率提升了25%。
随着小象超市迈出线下的第一步,即时零售的战火正式从云端烧至街头。当行业普遍意识到“纯线上模式难以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信任”时,线下业态反而成为破局的关键。美团此举并非简单模仿盒马,而是试图构建一个“三栖零售生态”:线上App作为空军,前置仓作为海军,线下店作为陆军,三军联动,实现全域覆盖。
在这场竞争中,小象超市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供应链层面,需要与永辉的源头直采体系竞争;技术层面,需与京东的智能仓储系统赛跑;用户运营层面,则需应对抖音的内容带货策略。然而,最大的挑战或许来自美团自身。当美团同时将外卖、到店、零售三条战线拉长,如何避免“生态反噬”,成为其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象超市的霓虹灯箱在街头亮起,不仅标志着一家家门店的诞生,更预示着商业逻辑的重构。在这里,数据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算法与人间烟火交织在一起。而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权利,将真实检验出小象超市这场迁徙的成效。
即时零售领域的发展速度惊人,据商务部和行业机构发布的数据,近两年该领域平均增速超过25%,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6500亿,2024年约8200亿,预计今年将突破一万亿,2030年有望突破两万亿。在这场跑马圈地的竞争中,小象超市的线下布局无疑为其增添了新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