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北京亦庄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赛事——世界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这场赛事不仅吸引了21支战队、二十多台人形机器人的参与,更引发了公众对未来科技无限遐想与现实碰撞的热烈讨论。
赛事当天,南海子公园作为起点,通明湖信息城作为终点,21公里的赛道上,各种造型各异的人形机器人整装待发。然而,枪响之后,这些机器人并未如人们期待的那样流畅起跑,反而出现了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状况。
有的机器人在起跑阶段就直接摔倒在地,有的则被工程师手提着“脖子”勉强前行。其中,一台长相酷似人类的“幻幻”机器人在途中更是瘫痪在赛道边,零件散落一地。更有机器人在跑动过程中频繁卡顿,需要遥控重启才能继续。这一幕幕“社死”名场面,让原本期待科技盛宴的观众大跌眼镜。
而赛事中的一些“创意”参赛者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有的战队推出了“风力火箭推进版机器人”,造型奇特,启动后像无头苍蝇般乱撞,最终一头冲向赛道护栏。还有的机器人四肢僵硬如课桌腿,一落地就被抬走,参赛过程比快递签收还短暂。
尽管事故频发,但仍有部分机器人坚持完成了比赛。然而,这些“幸存者”的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有的机器人在跑动过程中频繁摔倒,需要陪跑员现场抢修;有的则速度慢得让人犯困,陪跑员一路哈欠连天。这场原本旨在展示人形机器人实力的赛事,最终却变成了一场“机器人社死名场面集锦”。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赛事中,一些原本备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也遭遇了质疑。例如,因春晚走红而备受瞩目的宇树机器人G1在比赛中多次摔倒、不走直线,引发了网友对其“割韭菜”、“骗补贴”的质疑。然而,宇树机器人官方却回应称,参赛的并非其官方团队,而是有其他独立团队购买了宇树的机器人参赛。这一回应虽然被许多网友视为“甩锅”,但也透露出这场赛事的“山寨”气息。
事实上,这场赛事虽然打着“世界第一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名头,并吸引了央视全程直播,但参赛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却并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仅第一季度完成融资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大约有54家,但参赛的队伍却只有21支。这或许从侧面证明,当前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企业并不太愿意将自家机器人的实际情况展示在公众面前。
尽管如此,这场赛事仍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它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人形机器人跑步的窘态,打破了大众对于未来科技的幻想。同时,这场赛事或许也向资本传递了一个信号: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而这场马拉松,或许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