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广汽科技日的盛会上,滴滴自动驾驶携手广汽埃安,向公众揭开了双方合作的首款L4级别自动驾驶车型的神秘面纱。这款车型不仅在硬件配置上堪称豪华,更是在技术、安全和用户体验上实现了多项突破。
4月12日,随着新车的首次亮相,公众得以一窥其真容。外观上,新车融合了未来感与实用性,专为共享出行设计。而在硬件方面,新车搭载了滴滴自动驾驶的全新一代平台,传感器数量高达33个,其中包括10颗激光雷达,形成了360°无死角的全场景感知能力。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红外相机及声音传感器等多模态融合技术,新车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中保持高度警觉。
尤为新车首次引入了红外传感器,这一创新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夜间和低光照条件下的行人识别能力,为行车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借助最新的雷达芯片技术,4D毫米波雷达的性能相比上一代提升了四倍,能够高效应对恶劣天气条件。新车还率先实现了全固态补盲激光雷达的量产上车,进一步增强了感知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算力方面,新车搭载了高性能计算平台,算力高达2000TOPS,这一数字相当于60多部高性能手机或10张高端PC显卡的总和。如此强大的算力支持,确保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体验和高效运行。
除了硬核的硬件配置,新车在软件交互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智能交互屏能够显示丰富的欢迎、感谢、表情及车辆状态信息,使得车辆与乘客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互动联系,提升了出行的趣味性和辨识度。
安全始终是滴滴自动驾驶的核心关注点。新车采用了三重冗余设计,包括算法、软件和硬件冗余,确保了在任何单一故障情况下都能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基于广汽埃安的纯电专属平台和全球化安全冗余平台正向开发,新车提供了制动、转向、通讯、电源等多重冗余保障,为行车安全筑起了坚实的防线。
作为为共享出行量身打造的产品,新车在成本控制方面同样表现出色。通过与主机厂合作,设计开发原生L4级别的量产车型,新车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成本。据滴滴自动驾驶方面介绍,新车的后备箱可用体积增加了88%,成本降低了74%,装配效率提升了7倍,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滴滴的自动驾驶布局始于2016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创新,已经逐步成为行业的头部玩家。从实验室到量产,滴滴自动驾驶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踏在了行业的节点上。在技术上,滴滴实现了全栈自研,特别是在新车上搭载的自研三域融合计算平台“虎鲸”,以其高性能和低时延成为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强大心脏。在数据上,滴滴依托出行平台的大量场景数据和运营经验,为自动驾驶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滴滴还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态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地位。滴滴采用混合派单模式,将Robotaxi出行服务接入滴滴App,实现了Robotaxi的稳步落地。同时,滴滴还通过慧桔港智能运营体系进行远程检测、调度和AI预测车辆维护需求,降低了运营成本,实现了运维的自动化。
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Robotaxi正迎来产品化升级的拐点。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成本的持续降低,Robotaxi的商业化应用已经指日可待。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的前装量产L4车型,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这款车型不仅展示了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创新实力,更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