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化竞赛中谁将领跑未来?

   时间:2025-04-24 02:46:5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销均突破了1200万辆大关。面对这样的成绩,人们不禁要问,这一市场是否仍有增长空间?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报告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了50.4%和47.1%,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展现了汽车产业的蓬勃活力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那么,是什么推动了这一市场的快速增长呢?

政策支持、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全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厚积累无疑是关键因素。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AI和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技术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引擎,推动产业以“智”取胜,以“质”取胜。

在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数百台机械臂在AI的指挥下精准作业,智慧终端屏幕上的排产数据实时更新,平均每60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而在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AI智能质检系统能够在0.01秒内完成冲压过程单张影像的分析,确保零部件质量无瑕。

这些只是AI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应用的冰山一角。吉利星睿智算中心每秒可进行102亿亿次计算,支持数百万在线车辆的实时智算需求;长安汽车与阿里云合作的智算平台,每天训练的自动驾驶里程数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AI的广泛应用正在重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在智能座舱方面,AI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如今,多模态的大模型已经进入智能座舱,为用户提供更自然、更丰富的人机交互体验。吉利、比亚迪、奇瑞等超20家车企已经接入DeepSeek大模型,奔驰也将ChatGPT技术深度整合到产品中,造车新势力如理想、小鹏等更是将发展战略定位为“AI汽车公司”。

然而,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部分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夸大为“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埋下安全隐患。一些驾驶员过度依赖技术,在开启“智驾”功能后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安全仍然是智能技术应用的“黄金”标准,也是产业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

为了保障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制定了电动汽车电池新国标,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还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开展充分的测试验证,明确系统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车企选择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国内外资本在智能化领域的增加投入,吸引了更多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并扩大了市场规模,加速了全产业链的发展。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曹旭东表示,他们选择将竞争压力转化为动力,借助市场势能获得更好发展。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透露,宝马在中国拥有约460家本土供应商伙伴,面向智能时代,宝马正加速推进与中国伙伴的研发合作,围绕AI等前沿技术展开紧密合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也表示,抓住AI时代颠覆性创新的时间窗口,紧密协同,才是汽车工业的未来之路。

当然,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车企和相关部门需要共同努力,提高消费者对智能技术的认知和理解,避免误解和误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健康、可持续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