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广汽埃安L4量产车豪掷十颗激光雷达,能否赌赢自动驾驶政策开闸?

   时间:2025-04-24 14:16:5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工信部与公安部加强智能驾驶监管,市场步入一段短暂的冷静期后,广汽埃安于4月23日在上海国际车展上的一记重锤,再次激起了智能驾驶领域的波澜。它推出了全球首款前装L4级别的量产车型,搭载了惊人的10颗激光雷达,这一消息迅速点燃了整个智能驾驶圈。

这款L4级别的量产车,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如2000TOPS的强大算力、红外相机的配备,更令人瞩目的是其计划在年内就实现量产下线。在监管趋严、相关法规尚未明确的背景下,广汽埃安凭借自研创新的硬实力,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试图以这款超越时代的智能驾驶车推动政策大门的开启。

10颗激光雷达的搭载,无疑是对安全性能的极致追求。当前主流车企的智能辅助驾驶车型,普遍采用1至3颗激光雷达的方案,即便是技术领先的鸿蒙智行旗下车型,也仅配备了4颗。广汽埃安的这一大胆举措,不仅在硬件配置上远超同行,即便是与萝卜快跑的后装改制8颗激光雷达、谷歌Waymo第五代系统的5颗相比,也占据了显著优势。然而,这背后也反映了高度自动驾驶领域长期存在的难题:如何在确保安全冗余的同时,控制量产成本。

广汽埃安的10颗激光雷达中,4颗长距雷达能探测200米范围,6颗补盲雷达则能实现近至10厘米的探测,配合红外相机,实现了360°无死角覆盖,理论上可将事故率降至航空安全水平的千分之一。广汽甚至在发布会上宣称,其整体安全目标超出普通航空水平1000倍,展现了其在安全性能上的极致追求。

然而,激光雷达的高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随着产业升级和规模优势显现,成本有所降低,但每颗激光雷达的成本仍然高昂。广汽埃安通过规模量产来摊薄成本,但10颗激光雷达的投入仍是行业难以企及的高度。在L4级别自动驾驶政策尚未开放的情况下,这样的重本投入能否获得市场回报,无疑是一场豪赌。

广汽埃安在发布L4车型时,亮出了对自动驾驶安全承担全责的底牌,这无疑是对行业的一次震撼。其L4车型已累计运营4000万公里,叠加滴滴自动驾驶在L4技术上的九年积累和1700天的安全运营记录,构建起全球罕见的“双保险”技术背书。这种以运营数据为矛、以责任承诺为盾的策略,向监管层展示了车企愿意为技术失误买单的决心,也为政策闸门的开启提供了安全阀。

广汽埃安此次发布的L4车型,更深层次地展现了其与监管层之间的博弈。在监管加强的大背景下,广汽埃安选择用10颗激光雷达的硬件冗余、2000TOPS算力的决策冗余、八大系统的备份冗余,构建起足够“兜底”的防御体系。这种看似“过度配置”的做法,实际上是将技术安全冗余转化为政策沟通的筹码,为高度自动驾驶的未来推广消解安全顾虑。

在政策迷雾尚未散去的背景下,广汽埃安的这场豪赌展现出了清晰的商业逻辑:用超前硬件在消费者市场中堆砌技术信任,用责任兜底消解监管层面的普及顾虑,用规模测试积累安全背书。正如民航客机的普及史所示,任何颠覆性交通工具的推广,都需要技术先行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努力。广汽埃安以“激进”的10颗激光雷达策略,为中国自动驾驶的破局探出了一条“用技术冗余换制度空间”的特殊路径。而这场豪赌的结果,已经在上海车展上初露端倪。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