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驾下半场,高德与百度地图如何争夺用户心智?

   时间:2025-04-24 21:06:5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几起新能源车交通事故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争议推向高潮,引发监管部门的介入,为汽车智能驾驶的营销热潮“泼了一盆冷水”。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上着重强调,汽车生产企业必须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监管之所以对智能驾驶的宣传口径提出严格要求,主要是为了防止营销误导用户过度信任智能驾驶技术,从而引发安全事故。随着智能驾驶进入用户理性回归的阶段,原本更多承担基础设施角色的地图服务也开始寻求从幕后走向台前。

作为智能驾驶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两大地图服务商纷纷展开了新一轮的驾驶安全体验竞争。百度地图近日发布了V21版本,全面升级为全球首个“智驾级导航”,而高德地图则推出了基于地图的AI导航智能体(Navi Agent),两者都致力于提升驾驶过程中的用户体验。

高德和百度地图,作为兼具To C和To B服务方向的头部地图服务商,分别背靠阿里与百度,承载着集团对于细分赛道的商业化期望。然而,尽管两者都是赛道内的头部企业,但市占率此消彼长,竞争无疑将长期存在。近年来,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在本地生活、共享出行等领域的布局,更多是在商业化压力下的不同赛道探索。然而,这些附加功能也引发了功能冗余和牺牲用户体验的质疑。

在此背景下,叠加智能驾驶的风潮,向更接近业务核心的汽车导航服务发力成为更好的选择。事实上,这也是关乎高德和百度地图在集团内部话语权的战争。多年前,免费导航颠覆了传统图商的盈利模式,行业曾断言地图将沦为互联网巨头的流量入口。然而,随着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城市数字化等场景的崛起,图商们仍在寻找重新夺回话语权的机会。

高德和百度地图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高德地图的AI导航智能体更倾向于在人驾过程中,为驾驶员提供路况感知、潜在风险预判、红绿灯AI领航等服务,以提升人驾的安全性和体验感。而百度地图的V21版本则更侧重于提高汽车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如以车道为最小单元,结合分钟级动态更新和超视距预警,为智驾系统提供安全保障。

这种方向上的不同选择,也反映了高德和百度地图在集团内的不同定位。高德地图作为阿里集团本地生活序列的一部分,近年来通过本地生活、聚合网约车、广告等方式持续进行盈利探索,终于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实现首次盈利。而百度地图则更多地渗透于百度的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更核心的业务线中。

在车企合作方面,高德地图与蔚来、小鹏、小米、极氪等新能源车企进行合作,作为其默认车机导航供用户使用。而百度地图则与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进行了深度共创,为比亚迪的部分车型提供DiLink地图导航服务。不过,车企与地图服务商之间的合作是多因素权衡后的结果,随着车企发展方向的变化,其合作的图商也可能会有所变动。

除了互相的直接竞争外,高德和百度地图还共同面临着其他赛道参与者自研地图的威胁。华为通过与四维图新合作,发布了自研的Petal花瓣地图,并在华为应用市场国区上架,新增了巡航模式等功能,逼近传统图商的业务腹地。滴滴出行平台也推出了自研的滴滴地图,此前该导航功能仅限于司机端使用,如今已向用户端全面开放。

尽管华为花瓣地图和滴滴地图当前使用范围并不算广泛,在新能源车智能驾驶方面的应用也不敌深耕已久的高德和百度地图,但华为在鸿蒙智行、滴滴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布局都是其发展自研地图的底气所在,未来或许会成为新能源车企智能驾驶一号位争夺战的新参战者。

在智能驾驶风潮下,高精地图曾是图商们参与智能驾驶的重要筹码。然而,由于高精地图的高成本、高频更新要求以及道路变化快等因素,越来越多车企开始探索并推出无图方案。华为、小鹏等车企都推出了不依赖于高精地图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在此背景下,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图商不得不拥抱变化,转而布局轻地图方案。

尽管当前仍有不少车企应用高精地图,但无图智能驾驶的风潮已使高精地图所获得的收入缩减。对于图商来说,轻量化高精地图的收益是否能覆盖仍旧高额的高精地图研发和维护费用,成为他们需要考量的问题。随着关于智能驾驶的技术和监管要求更为严格,智能驾驶未来的发展方向仍充满变数,对于图商来说,一切也远未到终局。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