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月宫一号”科普基地开放,带你领略太空生存奥秘

   时间:2025-04-25 00:02:0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科幻巨制《流浪地球》中,吴京所饰演的中国航天员形象深入人心,他在领航员空间站肩负着重大的领航使命,引领人类远离地球,踏上星际征途。这一场景不仅激发了观众对宇宙探索的无限遐想,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在外太空长期生存,一个完备且全封闭的生命保障系统是不可或缺的。

在这一背景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刘红教授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这一装置不仅成功实现了由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还完成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密闭生存实验——“月宫365”。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的辉煌篇章,更是人类探索地外生存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为了弘扬航天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值此“中国航天日”之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月宫一号”科普基地对外开放参观。24日上午,众多观众涌入基地,通过观看宣传视频、聆听模型讲解、参观植物舱,以及与讲解人员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了“月宫一号”的基本原理及其作为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重要价值。

“大家好,欢迎来到‘月宫一号’科普基地。这是‘月宫一号’的模型,它由两个植物舱和一个综合舱构成……”讲解员的生动介绍,让观众们对“月宫一号”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大二学生潘圣博在参观后表示:“这个生物循环系统真是太厉害了!我希望它能早日在月球或其他天体上得到应用,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刘红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月宫一号”的研发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团队从零开始,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实现了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她表示,“月宫一号”由1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构成,其中综合舱包括居住间、人员交流和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昆虫间;而每个植物舱则包括2个植物间,可独立控制环境条件。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是保障人类在月球和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的关键技术。在将这项技术应用于空间探索之前,必须进行地面演示验证实验,并通过实验发展系统稳定运行的调控技术。2013年10月,刘红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地基综合实验验证系统“月宫一号”,并于2014年成功完成了持续105天的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月宫一号”所使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不仅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刘红教授表示,未来将通过空间站、卫星、月球或火星探测器搭载,开展可用于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陆生生态系统的搭载实验。通过天地对比,获得矫正参数和矫正模型,为建立可用于太空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构建和运行调控技术提供有力支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