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董明珠“拒海归”风波:制造业转型下的认知困境与出路何在?

   时间:2025-04-25 01:02:1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的春日里,家电行业本该沐浴在“以旧换新”政策带来的绿色春风中,然而,一场由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引发的风波,却让整个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

这位71岁的商界女强人,在格力股东大会上的一席话,如同投下了一颗震撼弹:“格力绝不会使用海归派,因为他们中可能有间谍。”此言一出,舆论瞬间沸腾,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一方认为这是在捍卫民族产业的安全,另一方则指责这是闭关锁国的倒退。

这场争论远远超出了企业用人策略的范畴,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制造业在转型路上的困境与挑战。董明珠近年来的一系列举动,更像是一扇窗,让人窥见传统企业家在时代变革中的迷茫与坚守。

有网友翻出旧账,指出格力曾重用过的王自如便是海归背景,这无疑给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增添了几分讽刺意味。

从对技术的偏执追求,到对人才的极端挑剔,董明珠的“本土化人才战略”虽为格力筑起了一道技术壁垒,却也使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显得步履维艰。格力工程师团队中,海归占比不足0.5%,而“格力班”每年投入2亿元,培养出的本土人才如谭建明等,为格力带来了钛酸锂电池等22项国际领先技术,年利润高达222.8亿元。然而,当华为以开放姿态吸引全球人才,5G专利数远超格力;当美的、海尔海外营收占比超过40%,格力却仍在12%的海外市场份额上徘徊时,董明珠的“人才洁癖”显得尤为突兀。

董明珠的固执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在近期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她谈及企业管理时表示:“你天天搞那些花花肠子,哪有精力搞企业。”这种对格力的全身心投入,虽令人敬佩,但也暴露了她思维的局限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开放与包容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而董明珠过度聚焦于格力内部,对外界缺乏足够的开放态度,这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

更令人瞩目的是,董明珠将个人IP与格力品牌深度绑定,从格力手机开机画面到门店招牌,无不彰显着她的个人色彩。这种“人格化品牌实验”短期内确实带来了流量红利,但长期来看,却隐藏着巨大的战略风险。一旦董明珠退休或遭遇舆论危机,格力的品牌价值或将面临断崖式下跌。

董明珠的争议言论,本质上是改革开放第一代企业家认知体系与数字经济时代的碰撞。她将人才流动视为“小偷行为”,却忽视了硅谷“人才旋转门”带来的创新奇迹;她高呼芯片研发简单,却对半导体技术的复杂性视而不见。这种矛盾暴露出传统制造业领袖在VUCA时代的认知局限。

要解开董明珠抛出的“海归死结”,需要建立更加精细化的制度设计,而非简单的站队。分级防控体系、协同创新机制、政策护航生态等措施,或许能为格力乃至整个中国制造业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董明珠的争议,是中国制造业转型阵痛的缩影。我们敬佩她的企业家精神,但更需警惕将“安全焦虑”异化为“排外情绪”的危险倾向。真正的产业自信,在于能否构建一个让全球智慧为中国所用的制度体系。当格力“人才不是成本,而是未来”的标语与“海归间谍论”形成鲜明对比时,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对世界充满戒备的企业,如何能让世界爱上它的制造?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