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硅光芯片:巨头加持下的光电融合新时代机遇何在?

   时间:2025-04-25 09:51:58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硅光芯片,这一基于硅材料制造的新型集成芯片,正悄然引领一场信息技术的革新。它将电子器件与光学器件巧妙结合,实现了光信号的产生、传输、调制和探测,突破了传统电子芯片在带宽、功耗和延迟上的物理极限。

根据Yole的最新报告,硅基光子集成电路(PIC)市场在2023年达到了9500万美元的规模,并预计将在2029年增长至8.63亿美元以上,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5%。这一惊人的增长速度,无疑揭示了硅光芯片的巨大潜力和市场价值。

硅光芯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贝尔实验室首次提出了“集成光学”的概念。然而,由于工艺技术的限制以及市场需求的不足,硅光芯片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CMOS工艺的成熟和数据中心需求的爆发,硅光芯片才迎来了产业化的春天。英特尔、IBM等科技巨头的加入,更是为这一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近年来,随着AI大模型训练、高性能计算和5G通信等新兴场景的不断涌现,对数据传输速率和能效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硅光芯片凭借其高带宽、低延迟和高能效比的优势,成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的理想选择。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硅光子技术正逐步从高端市场向消费级市场渗透,有望成为继CMOS之后最具潜力的技术平台之一。

在硅光子产业格局中,多元化参与者的身影随处可见。从积极参与硅光子行业的垂直整合参与者,如初创企业、设计公司、研究机构,到代工厂和设备供应商,所有这些参与者都为硅光子产业的显著增长和多样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英特尔作为最早研究硅光的巨头厂商之一,其硅光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英特尔利用CMOS制造工艺,将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等光学器件与电路集成在同一块硅基片上,实现了电子与光学的完美结合。

英特尔的硅光技术不仅支持波分复用技术,让单条光纤能够同时传输多种波长的光信号,还拥有高效的光电转换技术,使得硅光模块在数据中心等场景能够提供高性能互连。其推出的100G和400G硅光模块已经大规模商用,并正在与云计算巨头、网络设备商合作,推动硅光技术的标准化和普及。

除了英特尔之外,英伟达、Synopsys等上下游市场参与者也开始积极探讨光通信技术。英伟达在去年的GTC大会上宣布,将与台积电和Synopsys合作,采用其计算光刻平台进行生产,以加速制造并突破下一代先进半导体芯片的物理极限。而在今年的GTC大会上,英伟达更是推出了Spectrum-X Photonics和一体式封装光学网络交换机,将AI工厂扩展至数百万GPU,进一步彰显了其在硅光子技术领域的实力。

在市场竞争方面,英特尔在数据通信市场以61%的市场份额领跑,而在电信领域,思科则占据了近50%的市场份额。尽管中国厂商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份额较少,但国内的中际旭创、新易盛、光迅科技等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参与竞争,推出了400G、800G甚至1.6T的硅光模块,展现出了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九峰山实验室在去年成功点亮了集成到硅基芯片内部的激光光源,实现了国内首次“芯片出光”技术突破。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在硅光芯片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迈上了新台阶,也为未来大规模商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硅光芯片的产业化进程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权力结构。其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与现有CMOS工艺的高度兼容性、新材料体系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和高性能计算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逐步下降,硅光芯片的应用场景正在迅速扩展至智能驾驶、光计算及消费电子等多个新兴领域。

在智能驾驶领域,硅光固态激光雷达技术被视为实现大规模商用的关键路径。硅光芯片化方案通过CMOS工艺兼容的高密度集成,显著降低了系统复杂度与制造成本,推动了激光雷达从机械式向全固态的演进。而在光计算领域,硅光平台依托成熟的半导体工艺,能够实现光波导、调制器等核心元件的纳米级集成,为光量子计算芯片提供高密度、可编程的硬件基础。

在消费电子领域,硅光子技术的高集成特性完美契合了设备小型化趋势。其在微型化光谱分析、健康监测等场景的应用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产品体验。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