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盛大启幕的2025年度“中国航天日”科普展览活动中,一款名为轻舟的货运飞船惊艳登场,标志着我国航天领域的一项全新成就。这款飞船的初样试制品预计在今年内完成首次飞行任务,而正式版本的首艘飞船则计划在明年满足出厂标准,专为空间站货物运输而设计。
展览现场,轻舟货运飞船的1:1模型吸引了众多目光,它由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拍摄记录。这款飞船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精心打造,是一款集“低成本、高可靠性、高适应性、高智能化”于一身的轻量级快速货运工具,总重量约为5吨,上行运载能力超过1.8吨,下行则可达2吨。
飞船的装载空间十分可观,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更是达到了27立方米,足以容纳航天员所需的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及各类科学载荷。舱内布局巧妙,采用四层货架设计,共设有40个货格,针对特殊货物需求,还预留了专用接口,确保货物能够安全、高效地装载与卸载。
为了进一步优化空间站货物运输的成本与效率,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携手火箭研制单位中科宇航,共同开展了船箭一体化的深入研究与实践。他们在结构设计、测试发射流程、测控通信以及临射装货方案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全面一体化,特别是在飞船冷链运输方面,通过优化发射流程,采用船箭一体化测试,大大简化了测试与发射的步骤。
轻舟货运飞船的“硬核”特色不仅在于其一体化单舱构型设计、灵活配置的大容量冷链运输能力,还包括其智能化的货物管理系统以及多样化的运输能力。该飞船还采用了商业航天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如首次采用货物运输系统抓总的商业模式,实现了运载与飞船的紧密融合,推动了系统整体优化设计。同时,它还积极引入商业航天理念,加速了新思路、新器件、新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快速迭代与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轻舟货运飞船的商业运作模式同样值得瞩目。它不仅通过探索冠名权、搭载IP文化、品牌传播、科普合作等多种创新商业模式,与社会各界开展广泛合作,还致力于形成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