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增程插混逆袭记:从“过渡方案”到市场新宠的华丽转身

   时间:2025-04-25 14:18:4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风向在近年来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曾经被视为过渡技术的增程式电动车(ER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如今却展现出了强劲的市场生命力。

五年前,业界普遍预测纯电动车(BEV)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最终解决方案,增程和插混车型则被视为技术演进过程中的临时角色。这一观点在当时几乎成为共识,以至于选择增程路线的车企如理想汽车,一度面临市场的质疑和看衰。然而,市场反馈却与这一预测大相径庭。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插混和增程车型的销量同比大幅增长了85%,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占比已攀升至40%,而纯电车型的份额则相应下降至60%左右。这一变化不仅令人瞩目,更引发了行业内的深刻反思。曾经坚定押注纯电路线的车企,如小鹏、智己等,如今也纷纷开始布局增程产品线,这一转变无疑是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

回望历史,当理想汽车于2019年推出首款增程式电动车时,业内质疑声四起。批评者认为这种“背着发动机的电动车”既复杂又不环保,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然而,理想ONE上市后的热销却打破了这一预言,证明了增程技术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和实用性。

增程式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解决了纯电动车的两大痛点:续航焦虑和充电不便。通过小型增程器发电,增程式电动车的综合续航可达800公里以上,且无需依赖充电桩网络。这一特点满足了家庭用户长途出行的需求,使得增程式电动车在中高端家庭用车市场中迅速打开局面。

增程和插混车型的市场崛起,背后有几个关键的驱动因素。首先,用户实际需求的多样性是推动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增程和插混车型“可油可电”的特性,恰好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用车需求,这种灵活性是纯电车型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均衡也是推动增程和插混车型发展的原因之一。尽管近年来充电网络快速扩张,但中国地域辽阔,充电设施分布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充电桩覆盖不足的地区,增程和插混车型显然更具实用性。据统计,截至2024年,中国仍有约40%的县级区域充电桩覆盖率不足。

再者,技术进步的助推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增程系统效率大幅提升,新一代增程器的热效率已超过40%,发电效率显著改善。同时,电池技术的进步也让插混车型的纯电续航普遍突破100公里,满足了日常通勤需求。这些技术进步大大增强了增程和插混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面对市场风向的变化,曾经专注纯电路线的车企纷纷调整战略。小鹏汽车宣布将推出增程式车型,智己汽车也在开发基于全新平台的增程车型,而比亚迪则持续强化其DM-i超级混动技术,插混车型销量占比已超过纯电车型。这些转变反映出车企对市场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尊重。

增程和插混车型的崛起,也引发了关于技术路线选择的深层次思考。在汽车动力技术演进的道路上,是否存在所谓的“过渡技术”?或许,技术路线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理论上的“纯粹性”。从全球视野看,这种趋势并非中国独有。在欧洲市场,插电混动车型同样保持强劲增长;在日本,混合动力技术依然是市场主流。这表明,多元化的动力解决方案可能是应对不同市场需求的最佳策略。

随着汽车产业的变革加速推进,市场主导的技术路线之争愈发激烈。在这场竞争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路线”,唯有持续创新、尊重市场选择的企业才能赢得未来。增程和插混车型的逆袭,不仅是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技术路线选择的深刻反思。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