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盛大开幕,迎来了首批专业观众的参观热潮。此次展览会的焦点不仅在于海内外100多台新车的现场发布,更在于科技公司与供应链企业的深度参与,它们以“聪明的大脑”成为了车展上的另一大亮点。
在本届车展上,科技公司及供应链参展企业的数量和展区面积均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一趋势反映出,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时代,科技与汽车的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应用愈发深入,成为推动行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电池能源、智能驾驶、汽车芯片、智能座舱等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纷纷在车展上推出了首发新品。例如,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宁德时代,展示了包括eVTOL实机、巧克力换电站等在内的多项最新电池产品与技术。同时,商汤绝影也带来了“4D世界模型+强化学习”端到端智驾、车载AI操作系统内核和情感交互引擎等三大AI创新产品。
法国佛瑞亚集团则以近800平方米的展区面积,成为了汽车供应链馆的最大展位。该集团此次展示了9款全球首发展品,以及一系列前沿的、由人工智能和软件驱动的可持续创新产品。佛瑞亚的展台采用了封闭式设计,核心展品需预约参观,尽管如此,人流依然络绎不绝,开展首日便接待了近千名访客。
自第十九届上海车展起,特别设置的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馆便备受瞩目。本届车展中,零部件企业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参展企业数量较上届显著增长,近50家国内外知名科技、半导体和芯片企业首次亮相,展区面积更是达到了10万平方米。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汽车供应链企业对于车展的重视,更体现了它们在全新格局下注重影响力建设、加深与本地供应链共建的决心。
随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和新技术融入其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也变得更加紧密和深入。在上海车展上,HRC(亨睿碳纤维)展出的全球最大单体壳碳舱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款超级碳舱由HRC为客户定制开发,较传统钢铝方案减重30%,轻量化系数突破了行业极限。
在车展期间,记者深刻感受到国内汽车产业的强大生态系统对经济的影响和推动力。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的扩展,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积极寻求与本地供应链的共建与合作。这种趋势不仅为供应链企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更为整个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的关注。它们纷纷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希望借助中国汽车供应链的优势,共同开发全球市场。例如,美国盖瑞特公司与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宣布将联合开发面向中重型卡车的先进电驱桥系统,并计划在中国完成研发和制造后推向全球市场。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盖瑞特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更展示了中国汽车供应链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国产汽车也迎来了出海的新机遇。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优势日益凸显,国产供应链已从模仿者转型为创新者,纷纷在海外市场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量最大的国家。这一成就不仅得益于市场大环境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国内汽车产业的内生性增长和持续创新。
德国博泽集团CEO兼首席运营官施坦芬·克鲁格在参观车展时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但这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他认为,中国车企在世界其他地区更加活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博泽将利用其在全球的优势,为中国车企出海提供支持和帮助。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博泽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展示了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