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收购史上,多个知名品牌黯然退场,引发业界唏嘘。从昔日红极一时的通讯工具到手机巨头,它们在归入微软麾下后,大多未能逃脱逐渐消失的命运。这一连串的收购案,让“微软接手,服务难久”的说法甚嚣尘上。
Skype,这个曾经风靡全球的即时通讯软件,在2011年被微软以85亿美元的天价纳入囊中。原本寄望通过整合进Windows和Office生态,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然而,Skype却逐渐暴露出性能瓶颈和用户体验下滑的问题。随着微软将战略重心转向企业协作工具Teams,Skype的用户基础逐渐被侵蚀,最终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诺基亚手机部门的遭遇同样令人唏嘘。2013年,微软斥资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推出Lumia系列,意图在智能手机市场与iOS和Android一较高下。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应用生态支持,Lumia系列手机市场表现平平。2016年,微软无奈宣布关闭手机部门,诺基亚手机也从此淡出主流视野。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Hotmail身上。1997年,微软收购Hotmail,并将其升级为Outlook.com。尽管微软声称这是品牌和功能的双重升级,但在过渡期间,众多老用户遭遇数据同步难题,引发强烈不满。这次收购虽然最终完成,但用户体验的损害却难以弥补。
音乐平台Groove Networks的遭遇同样令人惋惜。2005年,微软收购Groove,并发展成为Groove Music,意图在音乐流媒体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尽管拥有Windows系统的庞大用户基础,Groove却始终未能挤进主流市场。2017年,微软宣布关闭Groove音乐商店,这一音乐平台就此成为历史。
Sunrise Calendar和Wunderlist的遭遇也颇具代表性。Sunrise Calendar是一款深受专业用户喜爱的日历应用,2015年被微软收购后,仅一年就被关闭,其功能被整合到Outlook日历中。同样,待办事项管理应用Wunderlist在2015年被微软收购后,也迅速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使用体验远不如前的Microsoft To Do。
广告巨头aQuantive的遭遇同样令人扼腕。2007年,微软以当时创纪录的63亿美元收购aQuantive,意图挑战谷歌在广告领域的霸主地位。然而,由于整合缓慢和广告工具表现不佳,aQuantive最终在2012年完全停止运营。
游戏直播平台Beam的遭遇同样令人唏嘘。2016年,微软收购Beam,并将其更名为Mixer,意图在游戏直播市场与Twitch一争高下。然而,由于推广不力和创作者激励不足,Mixer用户流失严重。2020年,微软宣布关闭Mixer,其运营被移交给Facebook Gaming。
当然,并非所有微软收购的项目都走向没落。GitHub和LinkedIn等在被收购后依然保持独立运营,并稳定发展。然而,这些项目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功能调整和用户体验改动,引发部分用户的不满。
微软收购史上的一系列案例,不仅让人感叹科技行业的瞬息万变,更提醒人们在面对巨头收购时,应理性看待,谨慎评估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