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意盎然的四月末至五月初,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简称“上海车展”)在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启幕,迎来了全球汽车行业的瞩目。此次车展,高通携手超过65家中国汽车行业的合作伙伴,共同展示了基于骁龙数字底盘的创新合作成果,标志着智能汽车技术的新一轮飞跃。
高通技术公司的汽车、行业解决方案和云事业群领军人物Nakul Duggal,在车展现场接受了深度访谈,分享了高通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以及如何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中,平衡技术的全球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创新需求。
Nakul Duggal指出,中国汽车产业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转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中国车企能够设计出以软件为驱动的平台,使得整个汽车架构的设计更加直观和高效。另一方面,得益于丰富的软件人才储备,中国车企成功地将云优先和移动优先的软件架构应用于汽车平台。这种基于新能源平台的后发优势,让中国车企得以摆脱传统燃油车架构的束缚,以“软件优先”的理念,在电力驱动、智能座舱和驾驶辅助等核心领域实现了协同设计。
面对中国市场汽车品牌与一级供应商的多样化需求,高通采取了“模块化平台+本土化服务”的双重策略。通过骁龙数字底盘的模块化架构,高通为不同级别的车型提供了性能、能效与成本的最佳平衡,为算法和软件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助力车企加速新车上市。同时,高通依托上海本地化的客户支持团队,针对主机厂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快速响应,实现了“全球技术底座+本土创新适配”的完美融合。
高通在汽车领域的深耕已有23年之久,对于汽车行业“硬件生命周期长”与“技术迭代快”的矛盾,高通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自研的核心模块,如Oryon CPU和Adreno GPU,高通构建了高性能、低功耗的硬件基础。同时,高通承诺提供长达15年的硬件支持和持续的软件升级服务,确保客户在整个产品周期内都能享受到技术的红利。
在驾驶辅助领域,高通推出了“分层推进,全域覆盖”的Snapdragon Ride平台产品矩阵。骁龙8620以高性价比覆盖了高速NOA场景,骁龙8650则支撑了高速+城市NOA市场,而骁龙8775则通过舱驾融合架构,满足了舱驾一体化的需求。高通还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无论是单独的座舱方案和驾驶辅助方案,还是舱驾一体的平台,高通都能提供灵活且可扩展的产品支持。
在上海车展上,众多搭载骁龙座舱平台和/或Snapdragon Ride平台的新车纷纷亮相,展示了高通技术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这种梯度化的布局,不仅加速了L2级及以上功能向10万级车型的普及,还为有高算力需求的车型在未来5-10年的技术演进预留了充足的功能拓展空间。
高通在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架构演进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面向舱驾融合的Snapdragon Ride Flex,高通为行业实现了“跨域资源调度和统筹”的技术基础。例如,北汽集团的全球首款舱驾融合AI平台就依托骁龙8775实现了超拟人化的智能对话,这是座舱从“功能集合”向“智能体”方向进化的重要一步。
高通与德赛西威的合作也备受瞩目。双方共同构建了“芯片-算法-应用”的垂直整合体系,通过“同硬件多算法”模式,支持主机厂根据产品部署地区快速切换技术方案,大大降低了研发投入。骁龙座舱平台已支持中国汽车品牌打造了超过90款具有丰富创新功能的车型,而骁龙座舱平台至尊版(骁龙8397)的即将上车,将进一步释放大模型本地化运行的潜力,推动“车载智能体”从概念走向现实。
在安全性方面,Nakul Duggal强调,高通在每一个技术模块中都融入了安全相关技术。从硬件层面来看,当Oryon CPU应用于汽车领域时,高通专门对多个技术模块增加了安全特性,以确保客户在满足安全标准的前提下获得最高性能。高通还注重软件安全和流程安全,所有产品都严格符合ASIL安全等级标准、ASPICE和MISRA编码标准。高通对于第三方审查保持开放态度,既接受独立认证机构的审查,也接受来自客户的常规检查。
在上海车展的舞台上,高通不仅展示了其领先的技术实力,更展现了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本土化创新的坚定承诺。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加速发展,高通正以其独特的技术和战略,引领着中国汽车产业向更加智能、安全、高效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