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上海车展上,汽车制造商长安汽车不仅展示了其最新的车型阵容,还带来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从人形机器人到机器狗,再到轮式机器人,这些高科技展品几乎占据了整个展台,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不专注于造车的未来世界。
长安汽车这一系列“跨界”举动,其实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具身智能。这个概念正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也被视为新的行业风口。然而,长安汽车企业品牌总监李鸿彪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他们的行动并非跟风之举。他分享了一种判断企业是否真正投入新技术的标准,指出长安汽车在转型为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的道路上,正系统性地储备相关技术。
李鸿彪表示,长安汽车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确立了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他解释说,在存量竞争的时代,仅仅依靠供应链的组装模式很难维持企业的生存,必须掌握核心技术。他特别提到了辅助驾驶技术,认为尽管当前在宣传上有所降温,但技术上的发展并未停滞,反而在不断前进。
在长达半小时的交流中,李鸿彪多次强调了长安汽车以技术为立身之本的观念。他指出,当前国内汽车行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活力期,互联网、ICT、家电甚至房地产企业纷纷涉足,证明了汽车行业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同时,他也承认,这种充分的竞争带来了技术的创新和资本的涌入,为中国车企提供了新的机遇。
长安汽车正是这一竞争浪潮的受益者之一。李鸿彪提到,深蓝和阿维塔等品牌通过与ICT企业的合作,在智能化领域取得了显著优势。同时,长安汽车还在内燃机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推出了智慧新蓝鲸500Bar技术,通过AI智能控制,理解并适应用户的驾驶习惯,提供最优的动力输出。
在底盘领域,长安汽车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李鸿彪表示,智能化的应用让中国汽车产品的底盘技术得以绕开传统车企的经验门槛,预判式的自动调节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底盘技术的独特优势。长安汽车的“天衡底盘”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李鸿彪进一步指出,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日本、德国还是美国等成熟汽车市场,都经历了从爆发式增长到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形成了稳定的竞争格局。而这种格局的形成,关键在于技术的积累和创新。他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战略、体制机制等固然重要,但技术才是基石。
李鸿彪还透露,长安汽车在2024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年销量达到268.4万辆,同比增长5.1%,创下近七年新高。这背后,是长安汽车在智能化和新能源研发方面的大量投入。他提到,过去十年间,长安汽车在这两个领域分别投入了约600亿和400亿资金。
尽管长安汽车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李鸿彪也承认,与一些新势力企业相比,长安汽车的技术标签并不那么明显。他坦言,品牌部门在传播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好地展示长安汽车在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果。
在谈到最近的辅助驾驶风波时,李鸿彪表示,技术的发展会经历一些坎坷和波折。他强调,长安汽车始终坚持把更安全的智能体验带给用户,并设立了行业唯一的智能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树立更高的安全标准。他还透露,长安汽车内部有严格的合规制度,确保技术和生产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