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智能化已成为其产品最为突出的特征和卖点。从最初的自动泊车,到如今的高速领航、车道保持以及自动变道,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升级,彻底改变了汽车产品的定义。
在这场技术竞赛中,各大车企纷纷推出L2级、L2+、乃至L2.9等不同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并以此作为营销亮点。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技术术语逐渐演变为一种概念包装,甚至引发了宣传乱象。为此,监管部门不得不重拳出击,为行业划定明确的技术红线。
前不久,工信部发布通知,对车企的智能驾驶宣传进行了严格界定。紧接着,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发出警示,指出虚假宣传若造成严重后果,如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将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并可处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这一举措意味着,车企再也不能以辅助驾驶为借口推卸责任,而是必须为其宣传的技术承诺承担法律责任。
在监管重压之下,行业内的变化显而易见。在上海车展期间,曾经随处可见的“高阶智驾”、“全场景自动驾驶”等宣传话术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标识。某头部新能源车企在发布会上更是连续五次强调“驾驶员始终是责任主体”,这种谨慎态度与此前大相径庭。
这一系列转变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在某新能源车主论坛上,一位网友的留言获得了高赞:“现在买车终于不用纠结那些技术名词了,销售也不再跟我吹嘘所谓的自动驾驶,而是回归到了汽车本身的性能和技术上。”
在这场产业变革中,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正经历着从无序竞争到规范发展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更能让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更加清晰地了解产品的真实性能和技术水平,避免被过度宣传所误导。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正迎来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阶段。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更加明智、更加安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