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双碳”目标的深入实施,一系列旨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措施正逐步落地。自2024年起,国家通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扶持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旨在构建一个集设备更新、以旧换新与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性政策框架。
其中,《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回收循环利用行动”首次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设定了到2027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突破5万亿元的宏伟目标。紧接着,《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放宽了参与门槛,取消了“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的限制,为中小企业参与能源电力设备更新和老旧电梯改造提供了更多机会。
2025年,政策再次加码,不仅将数码产品(如手机、平板)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畴,每件产品最高可获得500元的补贴,还通过《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政策的通知》进一步扩大了政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具体实施上,政策明确了四大重点支持方向。智能回收体系的建设备受瞩目,包括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智能分类回收柜以及“互联网+回收”平台的推广。这些项目不仅要求分拣中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还强调数据的实时上传至省级监管平台,以确保高效监管和透明操作。资金支持方面,单个项目的投资上限可达3000万元,且不超过核定总投资的15%。
高端再制造产业也是政策扶持的重点领域之一,涵盖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医疗设备等的再制造,以及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的修复。再制造产品的性能需不低于原型新品,且置换价格不得超过原型新品的60%,再制造率(按重量计)需达到65%以上。广东某企业利用激光熔覆技术成功修复盾构机刀盘,成本降低40%,成为这一领域的典型案例。
再生资源精深加工方面,政策鼓励废旧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退役风电光伏设备的回收以及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这些项目需采用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中的技术,以确保处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全国性资源回收平台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中。政策推动生活垃圾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整合,构建“回收站+中转站+分拣中心”的三级网络,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重点城市覆盖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
在资金安排上,超长期特别国债与中央预算内资金有所区别,前者更侧重于长期投资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简化申报流程和提高效率,政策还推行了电子化审批,确保资金最快在45天内到账。同时,为了加强监管,建立了资金直达系统,严查重复申报行为。
在申报操作方面,企业需准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批复文件、环评手续以及资金拼盘方案等材料,并通过“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进行填报。经过省级发改委初审和国家发改委复核后,符合条件的项目将获得资金支持。
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一系列成功案例不断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也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逐步成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