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小鹏汽车的创始人兼CEO何小鹏,正与一款自研的人形机器人IRON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IRON被赋予了“导购”的任务,向“铁人”——一位假想的顾客,介绍小鹏的飞行汽车。何小鹏问道:“铁人,你觉得这款飞行汽车怎么样?”IRON回答:“这是陆地航母,首款量产的飞行汽车,科技感十足!”
这一场景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参观者的目光,成为车展上一大热门打卡点。小鹏汽车的“人”与“机”组合,无疑展示了人工智能时代汽车产业的全新面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它们不仅能在陆地上行驶,还能“长出翅膀”变为飞行汽车,或是“装上四肢”成为人形机器人。这些创新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车、机、人”新生态。
在车展现场,小鹏汽车的人形机器人IRON成为了焦点之一。与此同时,奇瑞汽车和广汽集团也展示了他们的“车、机、人”组合。奇瑞展台上,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Mornine(墨茵)以其女性形象和专业能力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据奇瑞工作人员介绍,Mornine已在马来西亚的奇瑞4S店上岗担任导购,未来计划在国内外的奇瑞4S店全面推广。
奇瑞还展示了其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这款飞行汽车结合了飞行模块和行驶模块,可以根据需要切换为飞机或汽车形态。工作人员表示,东南亚地区由于多岛地形,对飞行汽车有着强烈需求。
广汽集团则带来了“天、人、家、车”四大场景展示,其中“天”指的是广汽高域的多旋翼飞行汽车GOVY AirCar,“人”则是广汽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GoMate已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示范应用。
中国一汽也带来了分体式飞行汽车红旗“天辇1号”的首秀。这款飞行汽车空中续航超过200公里,计划于今年实现首飞。
对于车企纷纷投身飞行汽车和机器人领域的现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这得益于智能汽车、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的同根同源。底层技术相通,供应链重合,使得这些创新能够协同发展。
张永伟还指出,“新三样”之间还能相互赋能。汽车产业的年产销规模庞大,供应链成本能够快速降至可商业化水平,为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提供适合产业化的供应链。同时,机器人也能在汽车工厂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商业闭环。
那么,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何时能够实现量产应用呢?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透露,小鹏汇天的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已进入量产前夕,预计今年三季度启动预售,有望在2026年实现首批交付。与长安汽车达成合作的亿航智能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也获批运营合格证,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开启规模化服务。
至于人形机器人,虽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今年以来呈现出加速爆发的态势。然而,要实现规模化应用还需要时间。飞行汽车需要解决基础设施与政策配套问题,人形机器人则面临本体、大脑和小脑等技术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