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即上海车展,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重要盛会,不仅汇聚了国际顶尖车企的最新科技成果,也成为了洞察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趋势与产业升级的关键窗口。近期,《环球时报》发起了一项名为“今年,您最想买辆什么车”的调查,旨在深入理解消费者购车偏好的变化,调查聚焦于购车决策因素及品牌车型偏好等核心议题。
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消费者购车的诸多因素中,“价格”与“使用成本”占据了核心地位。具体而言,43.63%的受访者将“价格波动”视为首要考量,而42.81%的受访者则关注“养车费用”,两者合计占比超过八成,凸显了消费者对经济性的高度重视。
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一轮激烈的价格竞争。进入2025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及上海车展新品发布的密集,中国汽车市场迎来“开门红”。一季度,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56.1万辆和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1.2%。行业专家指出,市场竞争正逐步从价格导向转向技术与效益并重,预计市场将在未来10-12个月内趋于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消费者群体在购车市场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特别是在上海车展的哔哩哔哩展区,高性能车辆和创新概念车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数据显示,20至30岁的年轻人在潜在购车者中的比例已接近其他年龄段,中国消费者首次购车的平均年龄为30.5岁,显示出年轻群体对汽车的强烈兴趣和购买力。
在品牌偏好方面,中国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度显著提升。调查显示,74.58%的受访者表示购车时会首选自主品牌,远超德系(14.24%)和日系(6.25%)。消费者选择国产车的核心动因已从“低价”转变为“高价值”,其中,“配置丰富、科技感强”成为首要购车因素。在上海车展上,自主品牌通过展示高端车型和自研技术,彰显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进取精神。
安全配置已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量之一,45%的受访者将其列为关键因素。车展现场,“安全”取代了“智能炫技”,成为行业宣传的关键词。多家车企强调了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性,通过强化芯片方案和高科技设备,为驾驶安全提供多重保障。
人形机器人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大放异彩,成为一大亮点。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携自主研发的IRON机器人亮相,展示了其自主行走和对话能力,吸引了广泛关注。上汽荣威、北汽等展台也引入了人形机器人作为互动嘉宾,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潜力。尽管面临成本和技术挑战,但中国庞大的制造业规模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面对自主品牌的崛起,德系和日系车企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奥迪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高德诺表示,奥迪正在经历大规模转型,中国市场是其核心驱动力。日产新任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马智欣则强调,日产将加快推出新能源车型,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些举措表明,国际车企正通过深化合作和本地化研发,努力重振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自主品牌凭借技术创新和高性价比产品,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而国际车企则在积极应对市场挑战,通过转型和创新来保持竞争力。上海车展作为行业盛会,不仅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也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