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争抢中国市场,中国供应商如何应对?

   时间:2025-04-27 15:19:5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上海车展的璀璨灯光下,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中国汽车市场。面对欧美市场的汽车产销下滑和电动化转型的巨额投资压力,这些国际巨头急需中国客户的订单来支撑其业务增长。

车展上,各大跨国零部件公司纷纷展示了面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最新创新成果,包括线控转向、高效动力系统、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以及智能化的座舱技术等。这些展示不仅彰显了它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更透露出迫切希望赢得中国整车厂青睐的意愿。

一位跨国零部件公司的高层透露,他在此次车展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待国内整车厂客户,向他们展示中国团队研发的最新成果。他甚至短暂地限制了展台的参观和媒体接待,以便更好地接待一家到访的国内头部传统车企。

从参展规模来看,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的面积从上一届的3万平方米大幅增加到约10万平方米,占据了整个车展的三分之一。世界百强零部件供应商中超过半数悉数到场,连英特尔、Mobileye和浩思动力等国际知名供应商也首次参展,场面壮观。

跨国零部件企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场次也大幅增加,多数企业的全球总部最高负责人亲自前来站台,展示了“在中国,为中国”的决心和接下来的本土化投资计划。他们深知,拿下中国客户就意味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了黄金认证。

然而,这些跨国巨头也面临着转型的困境。在燃油车市场萎缩的背景下,他们需要找到面向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电动化转型需要大笔投资,但收益却不足以平衡支出。与此同时,中国新兴供应商正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迅速崛起,成为最新技术的引领者。

在自动驾驶领域,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偏好已经从跨国零部件巨头转向了一批新崛起的中国企业。地平线、Momenta、禾赛等中国供应商凭借低成本、高性能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开辟了新的增量市场,并拿走了传统海外供应商的市场份额。

在本届车展上,国产供应商也成为了主力军。元戎启行、车联天下、芯擎科技、Momenta等均为首次参展。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及华为数字能源的展台尤为热闹,吸引了包括宝马等传统跨国公司人员在内的众多参观者。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指出,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华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产品开发速度不够快,难以匹配部分中国客户的节奏需求。相比之下,中国本土供应商更为灵活,可以采用不同的商业模式配合车企的深度联合开发,以更敏捷的方式让前瞻技术快速落地。

以Mobileye为例,尽管该公司在上海嘉定拥有200人的研发团队,但与中国本土的自动驾驶供应商相比,在产品开发的响应速度和配合需求上仍处于相对劣势。其自研的自动驾驶算法和芯片硬件架构强耦合,只能向汽车公司出售软硬件一体的黑盒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在价格战的压力下,部分中国供应商为市场份额牺牲了利润。这不仅让外资企业感到压力,也让整个行业陷入了内卷。然而,这种成本压力的传导也逼迫各家企业强化本土化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发展。

为了在中国市场取得更多成功,跨国零部件企业需要提升产品研发速度,推动供应链本土化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全球性研发创新也需要更多以中国市场为主导。佛瑞亚在中国拥有超过3万名员工和67座工厂,并建立了27个研发中心。其带来的多款全球首发产品中,多款由中国研发团队开发落地,并销往全球。

天纳克集团也表示,其组织架构基于区域性应用而建立,99%的决策都可以在本地完成。即使是在生产、成本以及人员决策等核心环节,中国团队也无需等待欧洲和美国总部的意见回复。这种灵活性和本土化策略将有助于跨国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市场取得更多突破。

一些零部件企业正积极与中国本土供应商达成合作。伟世通与火山引擎合作发布了基于AI大模型的下一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博世与地平线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辅助驾驶系统。这些合作将进一步加强跨国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为了满足中国厂商对成本把控的严苛要求,跨国零部件巨头还在不遗余力地推动降本。天纳克亚太区总裁表示,该公司已经着手将整个价值链的成本降到最优化的程度,以适应在中国的成本和价值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自研自动驾驶团队精力有限,但仍有国产新能源品牌正在考虑跨国零部件企业提供的中阶辅助驾驶技术方案,并已进入项目评估阶段。内部测算后发现,跨国供应商已经可以把成本做到更低,而且还有助于车型出海全球。这显示出跨国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市场仍具有较大的潜力和机会。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