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户外品牌“PELLIOT伯希和”意外陷入了品牌名称的争议漩涡。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发帖,质疑该品牌名称背后是否隐藏着对文物掠夺者的纪念。
争议的焦点源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对中国敦煌文物的掠夺事件。其中,法国探险家保罗·伯希和的名字尤为刺眼。1908年,他抵达敦煌,以500两银子换得了约7000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200多幅绘画。这些文物随后被运往巴黎,部分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部分则入藏卢浮宫美术馆,并最终转入吉美博物馆。
据网络流传的截图显示,早在2015年4月1日,“PELLIOT伯希和”的官方公众号曾发文介绍品牌起源,文中明确提到品牌是为了“纪念并传承保罗·伯希和的户外探险精神”而创立的。这一表述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表示,用掠夺者的名字作为国产品牌名,显然是不合适的。
然而,当这一争议逐渐发酵时,网友们发现,“PELLIOT伯希和”的公众号及相关文章已经无法检索到。这一举动无疑加剧了网友们的猜疑和不满。
面对愈演愈烈的争议,“PELLIOT伯希和”官网迅速作出回应,其品牌定位已调整为“中国高性能户外生活方式品牌”,并强调品牌名称源自“伯牙抚琴,高山流水”的典故,旨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一转变试图与保罗·伯希和的历史事件划清界限。
4月25日,“PELLIOT伯希和”的客服人员向媒体明确表示:“我们品牌与法国人伯希和没有任何关系。”对于网友提出的质疑和争议,客服人员表示会将相关问题反馈至相关部门。但对于之前发布的宣传推文及图片情况,客服人员并未给出进一步的说明或解释。
此次争议不仅让“PELLIOT伯希和”品牌陷入了舆论风波,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文物保护和历史记忆的深刻反思。如何在品牌塑造中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成为了所有品牌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