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汽车制造业的焦点汇聚于48V技术的全面布局,这一技术不仅跨越了整车制造与零部件供应的界限,更彰显了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活力。车企与供应商携手,通过技术革新、成本控制及生态整合,成功将48V系统从昔日的“临时解决方案”转变为智能化时代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石。
自2016年首次在量产车型中广泛应用以来,48V低压电气系统经历了起伏跌宕的发展历程。起初,面对欧洲严格的排放法规(例如Euro 6),奥迪SQ7和奔驰S级等车型率先搭载了48V轻混系统。然而,由于高昂的技术成本、供应链的不成熟以及消费者对这一技术认知的缺乏,48V系统在2018年后遭遇了一段冷却期,甚至被一些车企视为向全面电气化过渡的临时措施。
然而,在2025年的上海车展上,48V系统以一种更为成熟和强大的姿态重返舞台,吸引了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巨头的广泛关注。博世、安波福、博泽等企业展示了其创新解决方案,而上汽奥迪、极氪等品牌则将48V系统融入旗舰车型中,凸显了这一技术在智能化与电动化趋势中的核心作用。此次回归不仅是技术的简单重复,更是技术、市场及产业协同发展的全面升级。
在技术层面,48V系统已从“补丁式升级”转变为“架构革命”。博世通过模块化方案,如区域控制器和48V电池,降低了车企的集成难度。其新一代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已赢得中国三家主机厂的订单,并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投入生产。博世智能出行集团负责人表示,中国市场的快速决策和灵活的供应链为48V技术的落地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平台。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格局也在悄然变化。过去,车企多采用“局部48V化”策略,如仅升级启停系统。而现在,全面重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已成为行业趋势。尽管特斯拉在2023年开放了48V专利以推动行业转型,但受传统供应链惯性的影响,进展相对缓慢。相比之下,中国车企凭借对本土需求的深刻理解,迅速将48V系统与高压平台、智能驾驶技术深度融合。例如,极氪9X车型通过900V超高压平台与48V系统的协同工作,不仅提升了电驱效率,还为智能化功能提供了独立的电源支持。
尽管48V系统的未来前景被普遍看好,但其普及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供应链转型是首要难题。一些传统供应商由于技术储备不足,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消费者教育仍需加强。许多消费者对48V系统的认知仍停留在节能层面,而忽略了其对智能化体验的支撑作用。然而,产业界对48V系统的未来充满信心。博泽预计,到2030年,48V系统将覆盖车门、底盘、热管理等90%的低压场景,并与高压电网形成互补。安波福正在探索“软件定义电网”模式,通过OTA升级优化能量分配策略。与此同时,一些企业正与车企合作开发“按需供电”功能,使车辆能够根据驾驶模式自动切换48V与12V供电,进一步降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