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季度AI领域的激烈竞争逐渐平息,各大厂商不再仅仅聚焦于模型能力的比拼,而是开始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应用路径。数据质量的快速提升和开源模型技术壁垒的削弱,使得AI行业难以孕育出绝对的超级应用。
在此背景下,科技巨头们分道扬镳,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战略方向。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呼吁AI行业警惕“超级应用陷阱”,坚信B端市场将是AI应用率先爆发的领域,并持续深耕B端场景。而OpenAI的CEO则表达了不同观点,他认为五年后,拥有10亿日活用户的互联网产品将比最先进的AI模型更具价值,并暗示OpenAI可能会涉足社交应用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趋势并非个例。跨越太平洋,国内AI新贵们也纷纷瞄准了社交网络与社区,将其作为新的发力点。其中,Kimi、元宝等AI应用近期相继曝光了自家的社交产品,试图通过构建社区来吸引和留住用户。
中文互联网的发展史上,社区作为一种古老而持久的产品形态,见证了从校园BBS到天涯、豆瓣,再到B站、小红书的演变。社区不仅具备成为超级入口的潜力,还能够沉淀用户关系链,形成强大的用户黏性。因此,AI应用瞄准社区,意在打造新的超级入口,并非无的放矢。
以Kimi为例,该应用近期正在小范围内测一款社区产品,将社区与聊天机器人并列作为一级入口。社区部分以用户分享的内容和评论为主,呈现形式类似于朋友圈,同时提供个人主页功能。用户不仅可以分享与Kimi的问答结果,还能发布个人图文。而Kimi的AI评论助手“Kimi一下”则负责引导用户进行深度讨论,营造出一种精英式文化的内容氛围。
与此同时,OpenAI也在研发类似推特的社交网络,重点结合ChatGPT的图像生成功能和社交信息流。此前,OpenAI的CEO曾公开表示,他们也可能开发一款社交应用。而Sora上线时左侧的“Explore”类社区空间,或许就是其社交应用的早期形态。
不同于Kimi和OpenAI的社区形态,腾讯的元宝则选择依托微信生态,以微信AI助手的形式存在。用户只需在搜一搜中搜索“元宝”,即可将其添加到聊天列表中。除了基础问答,元宝还支持解析公众号文章、图片和文档,整体使用体验与元宝App相似。这一策略使得元宝能够轻松嵌入13亿微信用户的日常,降低了用户获取成本。
然而,尽管AI应用的发展前景广阔,但用户留存问题依然严峻。大多数工具类产品缺乏持续吸引用户的能力,而社交化则能构建多维场景,让用户从“用完即走”转变为“沉浸式停留”。因此,大厂们纷纷将目光投向社区,希望通过建立用户关系链和互动机制来提高用户黏性。
不过,社交领域同样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互联网大厂们推出的众多社交产品大多未能掀起波澜。Kimi的社区功能也仍在测试中,能否成功吸引用户并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尚存疑问。社区化不仅是功能附加项,更是重构产品底层逻辑的核心引擎。要想在社区领域取得成功,必须精准洞察用户需求、建立可持续的内容生产机制,并平衡商业价值与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