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长视频平台“变短”,是挑战还是内容逻辑的必然?

   时间:2025-04-29 22:39:1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内容的多元化发展,“爱优腾”——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这三大视频平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尽管它们都已拥有超过15年的发展历程,但“长视频平台”这一身份,直到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后才得以明确。

早年间,这些平台更多地被大众称为“视频网站”或“视频平台”。然而,随着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的显著增长,甚至超越了电影票房,长视频平台对微短剧的投入力度空前加大。腾讯视频更是直接调整预算,削减了部分长剧集的投入,转而加码微短剧。爱奇艺极速版APP也计划全面转型为微短剧平台。

这一变化标志着长短视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但值得注意的是,长视频平台的本质特征并非内容的长短,而是其工业化、规模化的内容生产方式。在这场内容战中,核心竞争点始终在于内容的质量,而非形式。

长视频行业对“短”的追求已蔚然成风。根据云合数据发布的报告,2024年国产新剧总集数减少了14%,各大平台纷纷缩短剧集长度。爱奇艺推出了8集的迷你剧《我的阿勒泰》,优酷也将剧集长度普遍控制在了12集以内,更有剧集因预算调整而被大幅删减或取消,以节省成本投入短剧市场。

腾讯视频高管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上透露,过去项目投资中有10%-20%的预算被视为低效投入,这部分资金将被重新分配到短剧项目中。爱奇艺和优酷也通过设立“微剧场”、“短剧场”等专区,以及将短视频频道更名为短剧频道,提高了短剧内容的优先级。

长视频平台向短内容的转型,不仅体现在内容长度的变化上,更是一次平台运营逻辑的深刻变革。长视频行业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分支,其产品形态仍较为传统,分发模式以“人找剧”为主,商业模式也主要依赖广告和内容电商等有限渠道,类似于付费电视台的模式。

爱奇艺创始人龚宇曾表示,过去十多年互联网技术只是将电影院的内容搬到了网络上,而真正的行业变革并未完全实现。然而,短剧的兴起为长视频平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龚宇认为,微短剧基于人机交互、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创新,具有更明显的颠覆性。

这种颠覆性正在逐步显现。长视频平台利用AI技术改变内容分发方式,如爱奇艺推出的AI跳看功能,能够自动识别精彩片段,让用户快速跳转观看核心内容。同时,AI智能助手如“桃豆”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精准分发内容,实现从“人找剧”到“剧找人”的转变。

在内容生产方面,AIGC技术的应用直接颠覆了长视频平台的内容创作模式。腾讯视频推出的《长相思2》中,观众可以通过元宝大模型与剧集角色互动,爱奇艺的“桃豆世界”中已有超过500个可聊天、语音通话的AI角色。

商业模式上,长视频平台也跳出了原有的“付费电视台”思维,探索更广阔的变现模式。腾讯视频和爱奇艺推出了含广告但价格更低的基础会员档位,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同时平衡广告和内容付费两种收入模式。爱奇艺甚至进军内容电商领域,试图打通短剧、直播、IP之间的通路,开展直播带货。

长视频平台进入微短剧市场,并非放弃其长内容优势,而是顺应内容边界模糊的趋势。长视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工业化、可复制的专业内容生产能力,这种能力在微短剧领域同样适用。爱奇艺推出的“百部港片微剧计划”和“精品微剧千部计划”,以及腾讯视频和优酷的短剧计划,都强调了“精品”这一关键词。

付费习惯的建立也是长视频平台在短剧领域的优势之一。国内短剧用户的付费率较低,而长视频平台的付费会员数占月活比例较高,拥有最愿意为内容付费的用户群体。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的付费会员数占月活比例均超过25%,三个平台合计拥有约2.5亿的付费用户,这是中文互联网最优质的内容用户。

长视频平台做短剧的基本逻辑在于其拥有内容制作的生产要素和成熟的商业变现模式。长短视频之间可以互相带动,长短剧集共用一个VIP,提高了用户的付费意愿和导流效率。这种综合视频平台的野心在短剧市场的推动下得以更好实现,微短剧作为千亿级大市场,为长视频平台带来了更大的变革机遇和更优质的商业模式。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