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大陆集团智驾大陆:量产基因与创新力并驱,如何领航智能驾驶新时代?

   时间:2025-04-29 22:54:26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上海车展的喧嚣中,大陆集团自动驾驶及出行事业群(AM)的三位高层——全球掌舵人Ismail Dagli、中国区领航者Juergen Brandl(贝悦登)以及智驾大陆CEO厉飚,与BAO爱车工作室进行了深度对话。他们围绕智能驾驶技术的实际运用、市场的新动向以及产品策略等话题,揭示了这家百年老企在智能出行转型中的独特轨迹。

作为大陆集团与地平线合作的结晶,智驾大陆自诞生之日起,便兼具技术实力与量产能力。厉飚在谈及公司的差异化优势时表示:“我们吸纳了地平线拥有丰富量产经验的中阶智能驾驶团队,从征程3、征程5到如今的征程6平台,我们始终走在前列。同时,我们共享大陆集团的全球供应链和严格的质量体系。”他强调,智驾大陆拒绝“PPT造车”的浮躁风气,选择以实际产品和技术说话,车展上展示的正是可落地的量产方案,而非停留在概念阶段。

智驾大陆的这种“量产基因”得益于两大巨头的资源协同:地平线的芯片与算法优势,与大陆集团在制动、雷达等硬件领域的深厚积累相结合,形成了软硬兼备的独特竞争力。Ismail Dagli补充道:“我们不仅拥有数据驱动的开发能力,还继承了德国企业对安全的严苛要求。性能、成本与安全性是用户考虑辅助驾驶系统时的三大要素,而我们能够在这三者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面对“智驾平权”的行业趋势,厉飚认为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速NOA技术已经成熟,但全场景辅助驾驶,尤其是城区NOA的难度要高出10到100倍。要攻克这一难题,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和沉淀。”他用“滚雪球”比喻技术积累的重要性,强调只有不断解决真实场景中的难题,构建高效的开发基础设施,才能在用户体验上建立壁垒。

Ismail Dagli则从规模效应和全球化的角度解读了平权的可能性:“大陆集团在全球拥有多个本土化生产基地,结合地平线的成熟技术,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ADAS功能的成本,使其更加亲民。例如,角雷达等冗余系统的加入提升了安全性,但不会显著增加成本,这正是规模化带来的优势。”

针对特斯拉纯视觉路线和L3级自动驾驶的追捧,大陆集团选择了更为务实的道路。Juergen Brandl指出,中国市场对L3的期待与主机厂的犹豫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现阶段聚焦于L2+的全场景覆盖更为关键:“只有将高速、城区NOA等L2功能做到极致可靠,才能为L3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的策略是从基础功能做起,逐步优化感知能力,例如引入800万像素摄像头和4D毫米波雷达,提升系统的冗余度。”

厉飚在谈及传感器融合时,强调了大陆集团的硬件优势:“在雷达点云密度、摄像头分辨率等核心指标上,我们始终保持在行业第一梯队。例如4D毫米波雷达,它兼具全天候的稳定性和高性价比,是长期可靠的感知解决方案。”他还透露,智驾大陆的城区NOA方案已经支持激光雷达的可选配置,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灵活扩展。

在产品定义上,智驾大陆展现出了清晰的分层策略:既有面向燃油车、出海市场的轻量化入门级方案(如被动散热的Luna产品线),也有针对电动车的高阶城区NOA方案(主动液冷散热)。厉飚解释说,虽然入门级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关注度不高,但在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却需求旺盛,尤其适用于以燃油车为主的出海车型:“全球市场差异巨大,我们必须用全系列的产品来满足不同需求。”

面对日益严格的辅助驾驶监管,厉飚坦言行业曾经历过“激进阶段”,但如今回归理性是必经之路:“安全的核心不在于代码量,而在于足够的数据和场景测试。我们坚持每个功能都经过严格验证后再发布,这既是对用户的负责,也是技术落地的正确节奏。”从这次访谈中可以看出,大陆集团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策略始终围绕着“务实”展开,不追求概念上的激进突破,而是依托深厚的量产经验和全球化布局,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