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股份公司近日揭晓了其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务业绩,数据显示公司面临一定的挑战。据公布,该季度营业收入达到88.6亿欧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7%。销售利润为7.6亿欧元,同比降幅更是高达40.6%。销售回报率也从上一年的14.2%下滑至8.6%。新车交付方面,保时捷共交付了71470辆新车,同比下降7.9%。
面对这一形势,保时捷对2025财年的展望进行了调整。公司现在预计营业收入将在370亿至380亿欧元之间,低于此前预测的390至400亿欧元。销售回报率预期也下调至6.5%至8.5%,而之前的预期为10%至12%。汽车业务净现金流利润率预计为4%至6%,相比原先预计的7%至9%有所下降。
保时捷的电动化进程遭遇挫折,导致公司决定对其电池业务进行战略调整。原本由全资子公司Cellforce Group GmbH负责的高性能电池扩产计划将不再独立推进。这一变动以及其他电池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2025财年的特殊费用总额从8亿欧元增加至13亿欧元。
受上述消息影响,保时捷的股价出现大幅波动,一度下跌超过7%。截至最近交易时段,保时捷股价报44.94欧元,跌幅为4.24%,市值约为205亿欧元。
保时捷在本月早些时候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汽车交付量数据也透露出一些不乐观的信号。受中国和欧洲市场需求下降的影响,该季度全球交付量减少了8%,达到71470辆。中国市场尤其令人担忧,交付量大幅下滑42%,至9471辆,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近7000辆。欧洲市场同样疲软,交付量下降了10%。在德国本土,交付量也减少了34%,至7495辆。相比之下,北美市场表现较好,交付量增长了37%,达到20698辆,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的交付延迟。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并非首次。自2021年以9.57万辆的交付量创下纪录后,该品牌的销量便开始下滑。2024年,保时捷在中国的交付量仅为5.69万辆,同比下降28%,导致中国市场从保时捷的全球第一大市场降至第三位。今年第一季度,这一下滑趋势仍在继续。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困境与其在智能化和新能源转型方面的滞后密切相关。当前,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期望远超传统豪华品牌的标签,而保时捷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力不足。尽管如此,保时捷中国方面表示,公司仍将继续推进电动化进程,并加快提供数智化本土解决方案。他们强调,保时捷拥有无可取代的独特性,并将继续坚持其价格策略。
保时捷中国还表示,他们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市场上涌现的优秀品牌,并认真研究这些品牌的产品。尽管中国造车企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保时捷认为自己仍然保持着独特的竞争力。从市场反馈来看,客户对保时捷的产品及价格定位仍然认可,因此目前还没有充分的理由调整价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