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行业的风起云涌中,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命运轨迹近日再次牵动了业界的神经。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该公司的破产审查申请,标志着这家智能驾驶领域的昔日明星企业步入了司法重整的艰难阶段。这一消息,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让沉寂已久的纵目科技重新成为关注的焦点。
回溯至两个月前,春节期间,纵目科技就被曝出欠薪、社保断缴等一系列内部管理问题,甚至传出其创始人兼CEO唐锐“跑路失联”的传言。尽管唐锐随后澄清自己并未失联,并正在积极寻求海外融资,但公司所面临的困境已昭然若揭。如今,司法重整程序的启动,无疑为纵目科技的未来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纵目科技,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企业,曾凭借其在环视ADAS和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出色表现,在业界崭露头角。从2015年至2022年,纵目科技成功完成了从A轮至E轮的融资,吸引了联想、小米集团、君联成业等众多知名投资方的青睐,估值一度超过90亿元,成为中国ADAS赛道上的佼佼者。
然而,从行业独角兽到如今的破产审查,纵目科技的陨落不仅令人扼腕,更揭示了自动驾驶行业繁荣背后的残酷真相。即便市场前景广阔,资本蜂拥而至,但仍有大量企业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倒下。纵目科技的遭遇并非个例,图森未来的转型、Argo AI的倒闭、Cruise的巨额亏损……自动驾驶行业的困境如同冰山一角,逐渐浮出水面。
资本退潮,市场回归理性,是自动驾驶行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之一。过去十年间,全球自动驾驶融资额持续增长,纵目科技也借此东风实现了从零到行业独角兽的飞跃。然而,随着技术落地缓慢和盈利无期,资本的热情逐渐冷却。纵目科技近年来连续亏损,毛利率常年低于15%,而研发投入占比却超过50%,资金链持续紧张。这种过度投入使得公司在资金压力下难以维持正常运营,最终走上了破产重整的道路。
除了资本退潮外,技术瓶颈和战略失误也是导致纵目科技陨落的重要原因。自动驾驶技术分级如同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L4级高度自动驾驶的落地难度远超预期。纵目科技在执着于L4级泊车和充电机器人的同时,错失了L2+/L3级别中的高速NOA市场窗口。相比之下,车企更倾向于选择可快速量产的L2+方案,而纵目科技的转型业务因研发投入高、应用场景有限,未能带来新增量,反而加剧了现金流压力。
在自动驾驶行业的寒冬中,纵目科技的崩塌并非孤例。技术商业化进程缓慢、战略失误、资本回归理性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自动驾驶行业整体降温。然而,在困境中仍有一部分企业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德赛西威与多家车企深度合作、地平线通过芯片+工具链生态实现逆袭、华为和大疆等技术深耕构建壁垒……这些企业通过不同的发展路径实现了与头部企业的绑定,稳定了自身的局面。
对于自动驾驶行业的中小企业而言,要么被并购整合,要么聚焦细分场景寻求差异化生存,否则难逃“死亡螺旋”。只有具备核心技术壁垒、生态整合能力或深度绑定头部客户的企业,才能在淘汰赛中存活下来。自动驾驶行业虽然前景广阔,但技术突破需要时间、资本耐心有限、商业模式需重构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
纵目科技的困局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自动驾驶行业的集体焦虑。在技术与商业的平衡木上,企业既要仰望技术创新的星空,又要脚踏盈利造血的实地,才能穿越周期迎来曙光。自动驾驶行业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与机遇,只有那些能够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技术潮流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