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时间4月30日的一个关键时刻,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稳稳降落在东风着陆场,标志着此次太空任务的圆满成功。现场的医疗团队迅速介入,确认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况良好,他们的太空之旅顺利结束。
在这次历史性的飞行任务中,蔡旭哲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出舱次数的新纪录,总共执行了5次出舱活动。而90后的宋令东,则成为了我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年轻航天员。王浩泽不仅参与了这次飞行任务,还创造了另一项纪录——她是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
“在太空中,我们无数次凝望着那个美丽的蓝色星球,那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刚刚返回地球的蔡旭哲,激动地分享了他的太空感悟。
神舟十九号的回家之旅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多个关键步骤的挑战。此次返回采用了“快速返回方案”,将绕飞地球的圈数从11圈缩短至5圈,仅用时7个半小时,大大缩短了航天员的返程时间,并减轻了他们在狭小返回舱内长时间停留的不适。
在返回过程中,返回舱需要完成两次调姿、轨返分离、返回制动、推返分离、开伞和着陆等一系列复杂动作。从390公里的高空开始,返回舱在约50分钟内穿越重重难关,最终安全着陆。在距离地面约100公里的高度,返回舱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冲进大气层,经历了“黑障区”的考验,速度大大降低,最终在距离地面1米左右时,通过着陆反推发动机进一步减速,安全着陆。
“回家的感觉真好!我最想说的就是,祖国母亲,您远行的儿女回来了!”王浩泽在着陆后,激动地表达了自己的归国之情。
在空间站驻留期间,神舟十九号乘组开展了多项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实施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货物进出舱任务,安装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进行了舱外载荷和设备的安装与回收等工作。他们还参与了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进一步提升了空间站的运行效率。
在科研实验方面,神舟十九号乘组共实施了88个项目,涵盖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国际首次在轨利用全光阱实现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制备的实验,以及空间站中果蝇的繁育研究,都引起了广泛关注。
神舟十九号返回的成功,离不开地面团队的精准护航。在东风着陆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搜救分队和测控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通过卫星通信手段,确保了返回舱着陆后的信息传输和搜救调度的连续稳定。同时,大树里测控区以“多雷达接力”的模式,持续锁定飞船,为航天员的平安归途提供了有力保障。